船隊終於起程。船上有的乘客此時都已經全身放鬆。他們在冰冷的大雪天,從應天趕到滁州,然後又一路踏雪而來,往來奔波,已經有點精疲力竭了。眾人都心想著,過江之後,不用多時就可以進入城中,終於能夠好好地休息一下了。可是,當船到江心時,突然聽得“撲通”一聲響。很多人聽到了這個聲音,但卻沒當一回事,估計是什麼東西掉進江中了。現在天這麼冷,就是金塊掉下去,你也沒辦法撈上來。
過得一忽兒,有人叫道:“宋王呢?怎麼不見宋王?”又聽很多人叫道:“真不見了宋王。”接著是廖永忠從自己的艙中衝了出來,沉聲道:“誰說不見了宋王?”
一個小校從韓林兒的艙中跑了出來,對廖永忠道:“將軍,真的不見了他。”
廖永忠跟著那小校從自己的船跑到韓林兒的船上,對著艙門叫了聲“宋王”,但沒有回應。他又連叫幾聲,屋內仍然沒有聲息。他帶著幾個小校進去,但見艙中杯盤尚在,而盤中菜肴,尚且微溫。顯然,剛才這裏的主人還在此慢飲細嚼,極是悠然自在。哪知,片刻之後,便物是人非。
廖永忠叫人再到各船裏搜索一番。這時,江上隻有他們這一支船隊,搜索起來,極是容易。隻一忽兒,大家紛紛來報,沒有宋王。廖永忠臉色大變,跑到船邊,凝視著清冷的江水,叫道:“難道,他真的落水了?”其他人都不說話。廖永忠大叫:“適才他是在哪個地方落下去的?”
因為大家此時都心情迫切地要回到城裏,所以搖船的都十分賣力。船行江上,速度極快,從聽到那“撲通”聲算起,船已經向前駛了數丈;何況江水雖然不再滔滔東逝,但終究還在向下流動,現在要打撈,真的是無從下手了。而且,天氣冰冷異常,隻怕你脫光衣服,跳進水中,不過片刻就會成為冰人。
廖永忠沒有辦法,隻得叫大家伸出竹篙在水裏攪著,希望韓林兒還有一口氣兒,能抓著竹篙被提上來。但大家七手八腳地在水裏亂攪,攪得手臂發麻也沒有攪到半個活人。
廖永忠大叫:“罷了。大家隻得在這裏等著,等他浮上來,拿他的屍體回去交差了。”
消息傳到應天,朱元璋大驚,急召眾人,發布了這個消息。大家一聽,無不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韓林兒居然會落水而死。可廖永忠言之鑿鑿,韓林兒的親兵也大力佐證,由不得大家不信。
李善長道:“宋王歸天,實是大悲。但也是天意如此,我們再垂淚悲痛,也於事無補。大家自此而後,當繼續追隨吳王驅逐胡虜,光複河山。”
大家齊聲道:“李大人說得極是。”
朱元璋向劉基看去,心頭也鬆了一口氣。
一場本來可能引起的內亂就此消弭。朱元璋知道,自此而後,再也沒有誰可以成為他的阻礙了。向北進軍的時刻也該到了。
說實在的,不論紅巾軍也好,朱元璋也好,其他反元勢力也好,起初都是因為元廷腐敗、民不聊生,這才拿起菜刀造反的。哪知,這些年來,元朝還沒有滅掉,他們自己卻先拚了個你死我活。幸虧此時元廷人才凋零,再無昔日蒙古大軍的剽悍之風了,否則,他們哪會在江南紅巾軍大戰之時袖手旁觀?
更讓人啞然的是,元廷此時仍然沒有估計到朱元璋的實力,仍然以為朱元璋在連續打垮了兩大勢力後,自身傷得也很嚴重,居然還派出一個使者前來,要封朱元璋大官,以此招安這個吳王。
朱元璋對元廷的詔書嗤之以鼻,看都沒有看,就丟到了一邊。但對那個使都,他卻很感興趣。這個使都叫張昶。朱元璋跟張昶聊了幾句話,覺得他是個人才。此時,朱元璋已經在為建國做準備工作。現在他手下戰將頗多,打起仗來,從不缺人手。可等坐擁天下之後,並不需要這些人去喊打喊殺了,而是需要一大批文職官員來處理朝政。所以,他一直留心,隻要碰到個文官,總想把他留在自己的帳下,作日後之用。
張昶雖然很文弱,可是骨子裏很剛硬,說自己是大元之臣,不能在這裏為官,請求返回大元。但朱元璋不放,硬是把他強行留住。張昶除了口才好之外,也沒有別的辦法,隻得咬著牙留下。
現在朱元璋一舉吞並陳友諒和張士誠兩部,實力大增,軍心大振,已非昔日疲於奔命之態了,他終於也把目光鎖定元廷。
此時,朱元璋已經據有江南,而北方仍然是元朝的勢力範圍,如果光從土地麵積與人口而言,元朝仍然是十分強大的——比陳友諒和張士誠還要強大——如果稍一不慎,仍然可能招致大敗。因此,從何地出兵拉開北伐大幕,是一個大問題。
常遇春認為,大軍直接前進,目標大都。大家覺得常遇春的這個建議氣勢磅礴,隻要大軍過處,元狗無不望風披靡,大都可手到擒來。可朱元璋卻搖了搖頭。
朱元璋每次在別人提出大家都認為是最好的建議時,總是冷靜地搖著他的那顆腦袋。他道:“元廷此時已經膽寒,畏戰情緒頗濃,所以必定結集大軍死守大都。如果我們直接進攻大都,其援兵會四處而來,夾擊我軍。到時,我們屯兵堅城之下,進退不得,局麵將難以收拾。即使僥幸成功,也會兩敗俱傷。所以,不如先剪其手足,再取其腦袋,就輕而易舉了。故此,本王認為,應從山東出兵,掃河南、拔潼關,大都自會變成孤城一座。那時,城中縱有百萬大軍,其軍心也必動搖不穩,不費多少力氣,便可以將其拿下了。”大家一聽,覺得這個辦法果然比常遇春的建議高明許多,都紛紛點頭稱是。
一年後,也就是至正二十七年的十月,朱元璋下令北伐。這次北伐大軍的領軍大將是徐達,副將是常遇春,部隊二十五萬,由淮入河,向山東進發。
當然,還要南征。因為此時朱元璋的勢力範圍隻是在長江中下遊,而福建、兩廣、巴蜀一帶,仍然是大元的天下,所以必須兩麵出擊。現在他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完全可以南北同時大戰了。
南征的大將是湯和。兩路大軍同時出發,在朱元璋看來,滅元正當其時,取得最後勝利已經沒有什麼懸念了。於是,另一個議題又擺上了桌麵。這個問題就是新政權的建立問題,也就是朱元璋何時當上皇帝的問題。
劉基和李善長知道,此時勸進,是最好的時機。一來,他們原來奉之為首領的小明王韓林兒已死多時,朱元璋已經率大家為之哭悼、守陵好幾個月,也算是仁至義盡了。二來,放眼天下,現在也隻有兩股勢力在你死我活地搏鬥,一股是他們吳國,一個就是大元帝國。雙方已經麵對麵地較量,但在名頭上,吳隻是稱“王”,而元則是皇帝,朱元璋明顯比元帝矮了一截,這對軍心士氣不利。於是,兩人請朱元璋趕快稱帝,誓與元帝拚死到底。
當年朱元璋拿下金陵時,大家都覺得,古都在手,正是上天所授,完全夠著稱皇稱帝的條件,都勸朱元璋當了皇帝。可就是李善長卻力排眾議,認為當時稱帝會引人注目,不但紅巾軍諸部會向他們圍攻,還要招來元廷的圍剿——僅以區區濠、滁再加應天之力,實難抵抗得住大家的群起而攻。朱元璋當時聽得一身冷汗,緊急叫停了這個議題。現在,連李善長都認為,稱帝的時候到了,那就說明是真的到時候了。
李善長和劉基都是善於找理由的大師,根本不費什麼力氣,就讓本來就想稱帝的朱元璋在假裝推辭幾下後,不得不接受建議,同意稱帝。雖然過程看似很曲折,但實際上是進行的很順利的,根本沒有反對意見。
起初朱元璋再三推辭,但群臣死不答應,都跪在地上,不住地叩頭。然後李善長和劉基不斷地跟朱元璋鬥嘴,正反雙方一陣激辯。朱元璋道:“本王揭竿而起,是為黎民百姓著想,皇帝乃天之子,豈是我這個淮右布衣所能擔當的?你們快快住嘴。”
李善長卻道:“這是天命攸歸。王侯將相,豈有種乎?當年胡虜占我中華,竟使上國衣冠,為北胡虜所虐。此非胡虜之能,乃天授也。其後,胡元肆虐,民不聊生,天下英雄揭竿而起。當是之時,江淮之地,皆為豪傑割據。而今,彼時英雄,盡皆倒伏,唯有主公順天應人,獨立揮軍掃元,救民於水火。方今胡元氣數已盡,此上蒼將天下授予主公。主公若不受之,實是違天意、逆民心。”
劉基接著道:“李相國所言極是。”
大家跟著道:“李相國所言極是。”
朱元璋看到李善長連老天也抬出來了,如果再硬撐下去,恐怕連李善長也找不到什麼理由了,當下一臉嚴肅地道:“既如此,稱帝一事就請李相國主持了。”大家一聽,大是高興,都在那裏大叩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