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地藏在泛黃書卷中的古漢字有詩意,有珍惜,也有一種近乎哲學般的深深的窺探。
——於丹心語
更有意思的一個字是往昔的“昔”,“昔”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上麵是水波浪,下麵是“日”字,在遠古時期,洪水泛濫,那些水流下來的記憶,過去的時光是不可磨滅的。水下的日子,就是往昔。所以我們有時候說,日子像水一樣流淌,那些一去不返的時光,就是往昔。
這些靜靜地藏在泛黃書卷中的古漢字裏,含著多少感慨呀!這裏麵有詩意,有珍惜,也有一種近乎哲學般的深深的窺探。
我們再來看看三點水的字,比如跋山涉水的“涉”,《說文解字》解釋為“徒行厲水也”,兩隻腳蹚過水流,這就是涉水。
深淵的“淵”字,“淵,回水也”,最早的這個字象形的就是河水中打著的旋渦,旋渦處水深流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並不是指深淵有多麼深,而是指旋渦一旦攪進去就不容易出來,所以要小心翼翼。
再看“浮沉”這兩個字,特別是“浮”字,多麼形象啊,在水邊,手抓住了水中小孩子的頭部,把孩子拎起來,這種形狀就叫“浮”。後來這個“浮”字又引申為浮雲的“浮”,因為雲彩是浮在天上的,這個字意其實是從水中來的。
從三點水的字還有很多,比如江、河、湖、海、波、瀾、泳、蕩等。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沙”字,“沙,水散石也”,水中散落的那些石頭粒為沙,水少則沙現。邊沿的“沿”字,“沿”就是“緣水而下也”。在遠古時期,那些逐水而居的部族,曾經沿著水流進行過多少遷徙呀!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徊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經·國風·蒹葭》)我們在水流中追尋過多少愛情和夢想,那一次一次的逆流而上,那一次一次的順流而下,今天都市裏的孩子們,在背誦《蒹葭》時能不能感覺到呢?今天的我們,失去了逐水而居的經驗,已經看不見什麼是浩浩蕩蕩,已經不知道什麼是涓涓細流。
其實《孟子》裏麵說“源泉混混”,“混混”通假“滾滾”,“混”的古音讀作gǔn。“混”就是大江大河中攪起的泥沙,在眼前呈現出來的顏色。
“江”是很多大河的通稱,“江防”一詞即由此而來。很多地名都是以水命名的,比如浙江、湘江、漢江、元江等。“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唐·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注釋13”),城市裏不會有這樣的景觀,那種壯闊洶湧,現在隻能在電視上看到。古人的生活是艱難的,但是,江流浩蕩的壯觀,就在他們的身邊。
“滔滔”形容水大之貌,“涓涓”形容水小之形,這些詞現在還常常用到,但要想身臨其境去體會,可就難了。
就在這三點水裏麵,藏著我們民族,甚至是人類曆史的多少集體記憶!
兩點水的字更有意思,那是至冷至寒的“水”,比如冷、凍、凝、冰等。“冰”字,《說文解字》解釋為“水堅也”,堅硬的凝固的水叫作“冰”,而我們看見的就是冰上的細紋。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就是中國人所尊崇的為人之道。
水向下流,火向上生,我們再看看“火”字,“火”字寫出來有點兒像山。其實,隻要你凝視一會兒燃燒的火焰,就明白這個字形是多麼形象,它就是燃燒的火苗。一個“火”是火苗,兩個“火”叫“重火為炎”,炎炎的“炎”字就是兩重火。三個火放在一起是“焱”字,就是“火花也”。自從發明了火之後,人類的飲食習慣從茹毛飲血走向熟食,火還給人們帶來禦寒的溫暖、照亮的光明。其實在人類進化史中,火是最重要的發明。我們現在去看五十萬年前周口店人留下來的遺址裏,有火燒過的痕跡,有將近一米厚的灰燼,甚至還有一些殘炭,在洞外麵有燒過的動物的骨頭。周口店人用火嚇退野獸,得到熟食。
其實,人類學會鑽木取火是很晚之後的事情,大概也就是在十萬年前。而在那之前的幾十萬年間,很難想象我們的祖先在一次次遷徙時,在一次次大暴雨之中,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才能保留從山火中帶來的這點火種啊!火帶給人類的這一切,在今天看來好像已經不那麼珍貴了,但這種珍貴在我們的漢字中俯拾皆是。
心安靜了,陰也罷、陽也罷,日也罷、月也罷,有也罷、無也罷,水也罷、火也罷,一切的相生平衡,在“萬物並作”的繁榮之際,我們才能安安靜靜地看明白這一切,這就是中國人平衡的大人生。
——於丹心語
心焦的“焦”字,其實就是在火上烤的短尾鳥,“佳”就是短尾鳥,在四點火上烤著。憂心如焚的“焚”字,就是火燒了林木的意思。炙烤的“炙”字,就是在火上烤肉的意思。特別有意思的是“灰”字的字形,一隻手可以拿起的火,那顯然是已經滅了的火呀!死火餘燼,手才能夠拿得起來吧。死火有的時候還是微溫的,有的時候全然冷卻,所以這種火的顏色是灰突突的。我們形容沮喪地放棄一件事時,會說“我對這件事徹底灰心了”,所謂“形如槁木,心同死灰”,這件事才真叫放棄了,因為你心裏的火熄滅了,剩下的隻是可以抓得起來的灰燼。熄滅的“熄”字,《說文解字》解釋為“畜火也”。“熄”這個字有兩重意思,生息是“熄”,滅息也是“熄”。
與火相關的漢字,有很多是把“火”放在底下了,就是灬字底這四點。比如晚照的“照”字,“照,明也,從火昭聲”。“照花前後鏡,花麵交相映”,(唐·溫庭筠《菩薩蠻》“注釋14”)女孩子梳好頭發後,要照照自己後麵的發型,前麵一個鏡子,後麵一個鏡子,這種交相映照,就是“照”。“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宋·宋祁《玉樓春·春景》)夕陽晚照也是“照”,“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是“照”,所有的這些“照”,其實都跟火光映照是相關的。
熱烈、熊熊、蒸煮煎烹等等,都是灬字底。有的時候我跟朋友開玩笑,我說,為什麼那麼多字把火放在底下?這說明人有了火得懂得壓著點,看見這四點,你就知道不能讓火衝上腦門,火要是控製不了,那是會燒起來的。
處理不好,水火就是無情的;處理得好,就能掌控它,為我所用。災難的“災”字,就是火燒了房子,是“天火曰災”。但“災”的甲骨文字形,上麵是水,下麵是火,水和火都能帶給人災難。所以說,控製不了水和火,那麼水火皆可成災,控製好了,水火都可相容。
《老子》第四十五章裏說:“燥勝寒,靜勝熱,清淨為天下正。”治水也罷,治火也罷,自己心裏得有根,“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情緒的煩躁、急躁,跟外在的燥熱是一樣的,無論是足字旁的“躁”,還是火字旁的“燥”,要想寧靜下來,都要心裏有一種安靜的能力。就像《老子》第十六章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麵對快速變化的世界,我們想要看清看明白,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是唯一的途徑。
《莊子》說得好:“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萬物之鏡也。”心安靜了,陰也罷、陽也罷,日也罷、月也罷,有也罷、無也罷,水也罷、火也罷,一切的相生平衡,在“萬物並作”的繁榮之際,我們才能安安靜靜地看明白這一切,這就是中國人平衡的大人生。
“注釋1”《周易》,又稱《易經》,簡稱《易》,以一套符號係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與《詩》《書》《禮》《春秋》合稱“五經”。
“注釋2”《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時期大約五百多年的305篇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國風,共160首;“雅”主要是朝廷樂歌,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頌”主要是宗廟樂歌,有40首。
“注釋3”玉樓春·春景 宋宋祁東城漸覺風光好,毅皺波紋迎客掉。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注釋4”夕陽 唐韓偓花前灑淚臨寒食,醉裏回頭問夕陽。不管相思人老盡,朝朝容易下西牆。
“注釋5”《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戰國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魯迅評其曰:“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注釋6”念奴嬌·過洞庭 宋 張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一作肝肺)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一作滄浪)空闊。盡挹(一作吸)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扣舷獨笑(一作嘯),不知今夕何夕。
“注釋7”《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醫書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與《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並稱為中國漢族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
“注釋8”《易傳》,是一部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共七種十篇,分別為《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係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
“注釋9”惠崇春江晚景 宋 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注釋10”《說文解字序》中解釋為:“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製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日奇字,即古文而異也。三日篆書,即小篆。四曰左書,即秦隸書。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日蟲鳥書,所以書幡信也。”
“注釋11”《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運用大量寓言故事,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於生動的形象中,追求無所依傍,最終獲得無窮的自在自由。
“注釋12”《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序》。書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是中國晉代書法成就的代表。
“注釋13”秋興八首(其一)唐 杜甫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釋14”菩薩蠻 唐 溫庭筠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麵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