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和萬事興(2 / 3)

在今天的生活中,最大的奢侈品都不是拿錢能買得到的,比如安全感。安全感往往是從家裏來的,家中有一個女人去持家,一家人就心安了。女人往往是家庭基本關係的樞紐。最起碼,孩子教成什麼樣,女人起決定性作用。《三字經》“注釋4”上言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這是媽媽幹的事。嶽母給兒子嶽飛背上刺字“精忠報國”,也是媽媽幹的事。甚至戲詞裏唱的“三娘教子”,三娘教的那還是大娘留下的兒子,就算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但也苦苦地在勸他要走正道,要學好。

封建社會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沒有幾個識文斷字的,更沒有現在這樣海歸留洋的,但是她們知道自己的本分,就是把家裏的事情管好。她們可以管出來通曉大道的兒子,這些孩子長大後就是民族的靈魂。從這個角度來看,家中有女才是“安”,這個“安”字給我們的是一種家庭觀念。

還有一個字,大家也很熟悉,就是“定”。《說文解字》上說:“定,安也。”它跟“安”是一個意思。《周易》裏麵說得更好,叫作“正家而天下定矣”。從一個家的“正”到整個天下的“定”之間,是有著基本的邏輯關係的。為什麼說中國封建社會是家邦社會?國家國家,家國一體,這是中國人自古而來的觀念。所謂“家和萬事皆興”,家安定住了,整個社會的基礎也就有了。看看這個“定”字,其實就是我們往何方走,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有一個尺度,也就安定了。

一個家真正能守得住的,是家教和門風。家裏真要守住的,是人品的忠厚和讀書知禮,這樣才能傳家繼世。

——於丹心語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基本的物質保障必不可少,所以寶蓋頭的字還有富裕的“富”。《說文解字》上說:“富,備也,一曰厚也。”完備的“備”,豐厚的“厚”,家裏頭一切完備、豐厚,那這個家就富有了。我們現在老說“富貴富貴”,有的時候,光有殷實的財寶,不見得就有生命的尊貴。現在的家庭文化有一個問題,就是“富而不貴”。很多人可以通過辛勤努力工作來積累財富,但是“貴”這個字就不一定能達到。“貴”有另外一套衡量標準,比如幫助別人、有禮貌、有尊嚴,“貴”跟“富”不見得就成正比。

寶蓋頭的字還有殷實的“實”字。“實”的繁體字,是寶蓋頭下麵加一貫的“貫”。“貫”就是個古代串銅錢的錢串子,一貫錢就是一串錢。昆曲有一出名戲叫作《十五貫》。一貫一貫的錢,都在屋頂底下,那還不叫殷實嗎?

跟這個相同的還有寶貝的“寶”字。《說文解字》上說:“寶,珍也。從宀從玉從具,擊聲。”繁體字的“寶”,裏麵就含著寶貝的。在簡化字裏,“寶”就變成了屋頂底下藏著一塊美玉。其實,簡化字是為了讓大家使用起來更加簡單,但在簡化的過程中都是有依據的,它在字形字義上遵行的一定是規矩老理。

家裏頭殷實了,有寶貝了,有財富了,就得有人守住。“守”字下麵的這個“寸”,在象形字裏就是一隻手,屋頂底下有手把持住為“守”。《說文解字》上說得好,“寸,法度也”,家裏頭真正要守的不是財物,而是規矩。用今天的話講,一個家真正能守得住的,是家教和門風。過年的時候,農村貼得最多的一副對聯叫作“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家裏真要守住的,是人品的忠厚和讀書知禮,這樣才能傳家繼世。

家不僅僅是一座房子,更是各種關係的所在。家和,“和”的是關係。

——於丹心語

《論語·衛靈公》裏有一句話,叫作“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小到家中的財寶,大到社稷江山,僅僅憑著智力上的算計,你可以把它拿到手裏,但如果沒有仁愛、忠厚之德去守它的話,“雖得之,必失之”,早晚也會丟掉。

中國人講緣分,從情感到職位,到你遇見、得到的一切東西,都有緣有分。相遇是緣,相守是分,有緣得到,不見得就有德行守住。要想長長久久,就要有寶蓋頭下麵的這隻手,把持標準守得住。

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先生,是心學的創始人。其實,陽明是他的號,本名叫王守仁。而他出生之後,祖父給他起名叫王雲,五歲的時候,又給他改名為守仁。“守仁”二字,就是取自《論語·衛靈公》中的這段話。

人真正能守住的就是仁愛,一個家庭得有職守的標準,才能和諧長久。守不住的話,家就容易亂,也就有了禍害的“害”字。“害”也是寶蓋頭,《說文解字》對這個字的解釋為“傷也,從宀從口,言從家起也”。什麼叫“言從家起”呢?就是傷害的言語絕大多數是從家裏起來的。鄰裏糾紛,都是兩家人之間相互罵架。也許最初就是兩家的孩子鬧著玩打起來了,接著兩家的媽媽出來對罵,等到兩家的爸爸出來,那就要動手了。所以,家裏麵的禍害,都是鄰裏之間傳來傳去、言語不和造成的。在家裏管好自己的這張嘴,家人之間就不會起衝突,鄰裏之間也能和和順順。

一個家庭能否守住忠厚傳家的家規和門風,還要看這家人對祖先是否恭敬,是否遵守宗法。祖宗的“宗”字,《說文解字》上解釋為“尊祖廟也”。從字形上看這個“宗”字,就是屋頂底下供一個牌位,下麵是指示的“示”字,上麵的橫象征蒼天,下麵這三豎象征日月星辰。也就是說,蒼天在上,朝朝的光明照耀到人家裏。古代的家庭,客堂正中都供奉著祖宗的牌位。今天的我們走出宗法社會了,來到了公民社會,有了更完備的社會製度,但是我們的宗法還在嗎?一個屋頂底下的規矩還在嗎?這其實才是家裏最重要的東西。

通過以上這些宀字頭的字,我們再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家庭就是一門關係學。家不僅僅是一座房子,更是各種關係的所在。家和,“和”的是關係。現代心理學中講,在一個私密空間裏,人最應該處理好的核心關係有三種,都有一個親字,即親子關係、親密關係、親己關係。不同於過去四世同堂式的大家庭,現代的家庭裏人口變少了,但同樣存在這三種關係。

首先,長輩跟晚輩是親子關係。對孩子,怎麼樣才不算寵愛過分呢?我們來看“寵”字,宀字頭底下加一個“龍”字就是“寵”。其實,這個“龍”字,不管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在造字上是一樣的。“寵,尊居也。”自古以來,龍就是中國人倍加尊崇的神物,龍住的房子,自然尊貴至極!父母長輩為什麼會寵孩子呢?就是因為我們都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希望孩子就是這房子裏的龍,所以就把這龍子龍孫抬到了最受寵愛的位置。其實,孩子可以寵愛,但不能溺愛,要“寵而不溺”,這樣才能讓孩子在規矩中去成長。

再來說親密關係,夫妻是構建家庭的基礎成員,兩個人都在各自原來的家庭裏,以孩子的身份生活了二三十年,然後走到一起,重新組建一個新的家庭,原有的觀念、習慣不一定就全部默契合拍。有衝突的時候怎麼辦?這考驗著夫妻的智慧。

還有一種最容易被人忽略的關係,就是親己關係。一個人最難認清的是自己,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自己的成長,不同年齡、不同職位、不同狀態下,周圍都有不同關係,你與這個世界連接著一條一條的線,編織成一張密密麻麻的網。網的中心是你自己,那麼,你能認識自我嗎?你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嗎?

我們要想和諧處理親子關係、親密關係、親己關係,還要回到漢字裏去找答案,看一看漢字裏是怎麼界定家庭各個成員的。

一個家庭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封建社會很看重的,就是父親。父親的“父”字,其實就是父字頭的那個字頭,《說文解字》上說:“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父親意味著規矩,這個一家之長,手中舉著權杖。父字頭下邊加個“斤”,加把斧子,就是一個工具。在原始部落時代,斧子是部落裏男性首領用來分配獵物的工具。打到的獵物不夠分,怎麼辦?就由部落首領用斧子給每個小家庭、每個人去公正分配,也就是說,斧子是用來公正分配的工具。進入封建社會後,王侯手中有大型的斧鉞作為權力的標誌,而普通的斧子就是一家之長的象征。所以,“父”就是執杖的人,他在家裏要有絕對的公平力,要把持住家庭的規矩,他身上所體現的就是門風。我們今天會覺得,父親就應該是掙錢的人,父親就應該是花錢的人,財富的賺取和支配好像就是個整個家庭關係了。那麼,規矩到底在哪兒?其實,“父”字的由來就能讓我們知道,標杆應該在父親的人格裏。

一個真君子的生命人格要從本質上建立“正”道,根本之道建立了,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於丹心語

在過去的大家庭裏,有很多兄弟姐妹,女孩子往往沒有地位,所以姐妹之間沒有太多講究,但是“兄”和“弟”這兩個字是有講究的。什麼叫作兄長?“兄”字很簡單,下麵這個“兒”其實就是個小人,上麵頂著一張嘴。《說文解字》上說:“兄,長也。從兒從口。”也就是說,兄長就是家裏有資格開口說話的孩子。祭祀祖先的時候,負責禱告的那個一定是家中的長子,隻有他能夠對祖先去說話。長兄如父,做大哥的要繼承父親的道德標準,因為他有用嘴去教育、引導弟弟妹妹的權利和義務。合格的兄長,說的一定得是正話,上不愧於天,下不作於人,對祖先、對父母、對弟妹,都能夠坦坦蕩蕩說出一番道理。在社會上,一群哥們兒朋友之間,最受尊敬的那個一般被大家尊稱為大哥。大哥不一定是年齡最長的那個人,而一定是威望最高的人,一言九鼎、公正公平,讓大家服氣,為大家拿主意。

一個人靜的時候眉宇軒昂,有天地浩然之氣,以養胸次之中;而行動的時候勇猛精進,乘風千裏,快意人生。這也是一種丈夫氣。

——於丹心語

再來說弟弟的“弟”,它在古字裏麵,通假孝悌之義的“悌”,也通假次第的“第”。也就是說,做弟弟的人,就是按照次序去聽從、跟隨自己的兄長。在普通的家庭中,兄弟之間是大的帶小的。大哥有出息,念書念得好,弟弟們學著哥哥的樣子,念書做人也不會差。

過去的家庭裏孩子多,哥哥姐姐們是要幫父母拉扯弟弟妹妹的。“拉扯”真是一個特別形象的詞,兩個字都是提手旁。可以想象一下,這一家孩子,大的帶小的,左手拉一個,右手扯一個,後頭還有兩個跟著跑,大家拉著扯著就長大了。現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大多被供奉著長大的,因為就一個孩子,舍不得拉扯了,也沒機會拉扯了,沒有機會去體會兄弟姐妹之間的那份情誼了。

孝悌,對上為“孝”,平輩為“悌”。“孝悌”這兩個字,在中國的家庭倫理中有著重大的意義。《論語·學而》中,有子說了這樣一段話:“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家裏就能夠對長輩尊敬、對兄弟友善的人,很少有犯上作亂的想法;沒有犯上作亂的想法,那他從家裏到社會,都不會製造多大的禍害。一個真君子的生命人格要從本質上建立“正”道,根本之道建立了,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就像一棵樹,隻有根子長得深,才能枝繁葉茂。人性的根本就在於家庭倫理,他是不是孝敬長輩、兄弟友善,也決定了他在社會之中的作為。

家庭關係的第二種為親密關係,也就是夫妻關係,那麼,不妨從“男女”這兩個字來看一看夫妻關係和諧的秘訣。

“男,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於田也。”這個“男”字太形象了,上麵一塊田地,下麵要花力氣。手拿著農具耕田,這就是男人,所以,男人是要承擔責任的。

農耕文明時期,要幹田裏的活兒;到了都市化的時候,就得幹城市裏的活兒。耕田時,男人手裏要拿著幹活的工具;工作時,男人身上要有幹事業的本領。手裏不拿工具,不去勞作養家,叫“遊手好閑”,這樣的男人不是合格的“丈夫”。

“丈”,十尺為丈,言其高大。“夫”就是頭上橫著簪子的成年人,所以《說文解字》上講:“夫,丈夫也。從大,一以象簪也。周製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也就是說,長成一個身形高大的成年男子,已經可以在頭上插簪子行成人禮了,也就是說,人已經長成了,這叫作“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