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和萬事興(3 / 3)

一個男人人格高大磊落,人們會尊稱為“大丈夫”。那麼,什麼才叫大丈夫呢?孟子曾經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光身高達標還不行,一個男人心中要有磊落穩定的做人觀念。不管多麼富貴都不會亂來,不管多麼貧賤都不放棄原則,不管麵對多大的壓力都不會放下尊嚴去屈就,這樣就叫作“大丈夫”。

對於男子氣概的定義,其實是價值觀上的要求,而不是身形、身量上的外在表現。蘇東坡講:“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一個人靜的時候眉宇軒昂,有天地浩然之氣,以養胸次之中;而行動的時候勇猛精進,乘風千裏,快意人生。這也是一種丈夫氣。

透過一個“男”字和“丈夫”二字,我們在漢字裏找到了衡量男人的標準,下麵再來看看“女”字。“女”的字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像交手檢枉之狀。”這個“女”字,就是一個跪坐的雙臂相交於前的女子,她的雙手有可能是在幹活,也可能表示柔順的態度。所以,在傳統的封建道德中,“婦,服也”,一個賢妻良母,隻要她恭順、聽從丈夫,就叫守婦德了。

“女”字跟母親的“母”字,在古文字中是非常像的。“母”的簡體字,上下字框裏的這兩點,在古文字裏是橫過來的。從字形上看,“母”字還是一個跪坐的女人,隻不過橫著的這兩個點,表示她有乳房,可以哺育嬰兒。可以哺乳的女人為母親,強調出來的“象乳子也”,就是她的乳房。其實,這也是自古以來對於母親職責的界定,要生要養,生出的孩子隻有自己去喂養,才能夠好好地長大。當然,在物質條件匱乏的古代,一般家庭請不起奶媽,也沒有奶粉可以替代母乳,所以隻能以母乳喂養。但是,母親喂孩子母乳,這就是“母”的本義呀!

再來看看妻子的“妻”字,還是一個跪坐的女人,隻不過她正在梳妝,中間的這隻手在撫摸女子的長發。有考據說,這象征了最早搶親的傳統,有很多女子都是被外麵這樣一隻手搶婚搶到另外一個部落的。也有一種說法是,能夠讓丈夫的手撫摸她的頭發,有這樣的親密行為,兩個人就是夫妻關係。戀人之間,摸摸頭、拍拍頭,安慰一下,是很平常的行為,但相處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夫妻,還有這種親密的接觸嗎?丈夫經常撫摸妻子的頭發,這可能是中國人表達愛情的動作,一個既內斂又溫情的動作。中國人也許沒有那麼多擁抱和親吻,但是撫摸頭發這個溫馨的動作,就是夫妻之間的原本關係。

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女人地位確實不高,處於屈從的位置。過去講女孩子出嫁,叫“之子於歸,宜其室家”,歸於夫家是出嫁,出嫁之前的十六七年是寄養在父母家的,什麼時候嫁到丈夫家裏,才算真正回到了自己的歸屬中。過去生了男孩叫“弄璋之喜”,家裏得到一塊寶玉;生了女孩也算個喜事兒,但就是個“弄瓦之喜”。當然,母係氏族社會的遺留,讓我們的漢字裏麵有好多稱謂是帶女字旁的,比如說奶奶、姥姥、媽媽、姨媽、姐妹、女婿、姑嫂,包括婚姻。姓氏的“姓”字也是女字旁,這都跟姻親關係、跟母係氏族的傳統遺留有關。

還有一些道德判斷的字也是女字旁。“婦”字的繁體字“婦”,是女字旁加一個掃帚,灑掃庭院就是婦女的職責。當然,家裏的衛生是人人都應該打掃的,這個家無論貴賤,總得有人打掃得幹淨整潔,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

“好”字,按照簡化字構成來看,有“女”有“子”就叫好。其實,“好”的古字不是這樣,而是一個婦人懷抱幼子,女孢子就叫“好”。所以,“好”的本義是指漂亮、“美”,是有道德標準的。“窈窕淑女,君子好天逑”,這個“好”用的就是本義。女人要抱著孩子,要打掃衛生,盡她的本職。

在古代,絕大多數女人既沒有識字的條件,也沒有經濟上的獨立,就隻能依從於男人和家庭。如果的“如”字,本身的意思就是依從,“女子從人者也”,這就是“如”的本義,所以才有“如夫人”這個說法。嬪妃、婢奴,這些字也都是女字旁的,體現的都是女人的依從地位。

要讓孩子們學習漢字、理解漢字,在方方正正的漢字,端端正正地立下做人的信念,這也許就是家教的起點。

——於丹心語

還有委托的“委”字,“從女從禾”,這個字形就像禾苗垂下來的柔順樣子,象征一個女人。女子柔順如禾穗,就叫作“委”,於是有委隨、委婉、委身等詞彙,“委”字表達的是柔順的狀態。

通過以上這些字來看,在封建社會,地位上明顯是男高女低的。甚至有好多從女的字是有貶義的,比如妄想的“妄”,《說文解字》上講:“妄,亂也。”說話辦事沒有根據、原則,因為女人比較感性,容易受別人左右。甚至有的時候,社會上流傳謠言,盲目輕信的有好多就是女人。聽說鬧鹽荒了就去搶購鹽,聽說黃金漲價了就一窩蜂去買,確實還是女人多一些。

貪婪的“婪”字,“婪,貪也。從女林聲。”“婪”字,上麵是樹林的“林”,下麵一個“女”,就是男人希望自己的女人多得像樹林似的,這就叫“貪婪”。貪官貪官,手裏有權力的人,更容易暴露貪婪的本性。貪官不僅貪財,還往往貪色,其實這就是“貪”和“婪”的本義,“貪”字從貝,“婪”字從女。既希望錢多,也希望女人多,就是貪婪。

從女字旁的貶義詞還有“嫉妒”,嫉妒的本義是“爭色也”,比誰長得漂亮,這樣的心態就是嫉妒。還有奸詐的“奸”字,也是從女的。

怎麼樣能夠讓這些原來跟女相關的貶義字,在現代人的觀念裏改一改呢?現代社會,無論是在讀書還是工作中,男女比例已經差不多了。但是女人的心性是不是也隨著社會地位上升了呢?也就是說,漢字表現了傳統的觀念,走到今天有些東西是要進步的,但有些進步是要傳承的。

在家這個屋頂底下,很多觀念其實還有它的核心價值保存下來,比如《三字經》、《弟子規》“注釋5”,這都是家教門風最早的教材。《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人本性中的善良都是相近的,一個家庭看重什麼價值觀,有什麼樣的規矩,有什麼樣的習慣,逐漸逐漸地傳遞給孩子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年少的時候,家住在墓地附近,經常看到別人辦喪事,孟子就跟著學。孟母覺得這個地方對兒子的成長不利,於是就搬家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是,孟子在市場上學商人做買賣。孟母又覺得這個地方也不適合兒子,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受書院氣氛的熏陶,孟子用功讀書,孟母覺得這才是最適合兒子的地方,於是就在此處定居下來。現在很多人家,父母在客廳打麻將,把孩子關在書房,讓孩子獨自學習看書,可想而知,這樣的效果一定不會好。

《三字經》是講家裏麵的風氣,要教孩子從小識大體。“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所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就是表率的意思。

現代社會中,君臣關係不存在了,但是在任何一個單位、公司裏,都有上級下級,都有職業準則。上級要給下級做表率,起帶頭作用;下級要尊敬上級,對公司有最起碼的職業忠誠。這是“君為臣綱”的現代闡釋。

今天的父子之間,沒有過去那麼嚴格的尊卑差別,但基本的輩分尊重還是應該有的。有很多人說,我們家可民主了,孩子拍著老爸的肩膀叫哥們兒,甚至直呼其名。中國家庭中的親密關係,往往是在規矩中的親密。這種規矩,不是給人帶來外在的森嚴和緊張,反而是讓家庭有一種穩定的締結,這就是“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夫婦之間的和順,在現代婚姻裏,也應該有新的理解。人的想法越來越多,自我的位置都越來越重要,誰去承擔責任?男女的分工不像過去那麼明確了,那麼,夫妻之間能相互理解、包容嗎?

家教和門風,學則可以成聖,不學則無以成人。

——於丹心語

在一個家庭裏,親子、親密和親己這三重關係不容易理順,也許漢字本初的含義,對家庭關係的和諧,對孩子觀念的成長,還是有所裨益的。

《弟子規》一開頭就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梯,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首先就是“人則孝,出則悌”,有孝悌之義;其次要言語謹慎、行為守信;博愛眾生,親近仁義道德之人;如果說以上這些都做到了,還有時間和精力,那就學點書本上的知識。現在的孩子,往往是從幼兒園到大學,甚至學到了博士,讀了十幾年書,學的都是書本上的知識,但是孝悌謹信、愛眾親仁的學習確實相對欠缺,還得補補課。

這個補課,不是讓孩子畢恭畢敬聽家長的訓斥,而是一種對倫理規矩、禮義道德的學習、接納。有時候,它是一個生命尊嚴從家庭中的自我喚醒。早上出門前照照鏡子,人的衣裝一定得是整齊幹淨的。“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對飲食,勿揀擇”,“步從容,立端正”,這些都是對孩子日常生活習慣的要求,帽子要戴得端端正正,紐扣要一顆顆係上,襪子穿好,鞋帶係緊,即使時間再緊,也不能衣服沒穿好,手裏抓著麵包,不跟大人打招呼就跑出去了。小孩子吃飯,不能拿著筷子翻翻揀揀,把愛吃的都吃了,這在中國人的家教裏是不允許的。出門在外,一個人的步態應該從容不紊,站立時要端正身子。

一個孩子,要怎麼去做才是有恭敬之心呢?“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就算拿的是一個空盤子空碗,也要像裏麵有東西一樣,端端正正地捧著;即使進到一個空屋子裏,也要像有人一樣畢恭畢敬,不可隨意喧嘩。做任何事情有一份恭敬之心,從家裏開始,再到社會上,這就是公民道德的起點。

“房室清,牆壁淨;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這幾句是教小孩怎麼讀書寫字的。首先對寫字的環境提出要求,房間要整潔,牆壁要幹淨,書桌要清潔,筆墨要整齊。墨磨偏了,說明心思不正;字不工整,說明心不端正。在古代,其實沒有什麼職業書法家,但是把寫字視為對心性的訓練。書為心畫,有什麼樣的人品,自然就寫出什麼樣的字來。

所以,要讓孩子們學習漢字、理解漢字,在方方正正的漢字,端端正正地立下做人的信念,這也許就是家教的起點。是非的“是”字,上麵是“日”,下麵是“正”。什麼時候太陽的光影最短?是正午時分,正午的太陽高高地照在身上,投下的影子,僅僅能夠看見自己的雙腳。常用的詞語有“如日中天”。正午時分就叫作“是”。陶淵明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知道我今天做對了,而過去做錯了,就是是與非的對比。“是”就是對了,有光明在正午照在身上,這樣的時刻就叫作對了。

家教和門風,學則可以成聖,不學則無以成人。中國人的聖賢理想是一脈相傳的,學習就是一個光明所在。所以,倫理規矩教育的起點,是從家庭開始的。在一個知識越來越豐富的時代裏,還是要記住這句古訓——家和萬事興。希望我們在未來的日子,仍然不失去中國人的家教和門風!

“注釋1”《釋名》,漢末劉熙作,從語言聲音的角度來推求字義由來,與《爾雅》《方言》《說文解字》一起被視為漢代四部重要的訓詁著作。

“注釋2”觀滄海 東漢 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注釋3”登樓 唐 杜甫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注釋4”《三字經》,共一千多字,內容包括中國傳統的教育、曆史、天文、地理、民間傳說等多個方麵。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注釋5”《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詳細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易名《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