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還有一講,說這一橫是人向著目的走去。不管怎麼講,有方向、有目標,也要有所止,這才是一條正路。我們走在路上,各種路標、路線比古代豐富很多。過馬路時,要走過街天橋、地下通道,或者走斑馬線,看紅綠燈。如果你不遵守交通規則,出了交通事故就完全是自己的責任。所以,不管走什麼路,心裏都得有這個“正”字。
“正”字加上雙立人,就是長征的“征”。“征”的本義為“正行也”,堂堂正正、坦坦蕩蕩地走,就叫作“征”。從正字的還有整齊的“整”字,《說文解字》上說:“整,齊也。”按照一定的秩序把東西擺放整齊,這就叫作“整”。
更有意思的是政治的“政”,也跟人的行走是一樣的。行走是個過程,執政更是一個過程,《說文解字》上講得好,“政,正也。”什麼是政治?“政”的古體字形,就是一個入手執木杖走向城邑。那麼,在城邑中執掌政權的人,手中有權杖的人,他的人格必須是方正的。所以孔子才會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個領導者自己正直坦蕩,他不用下命令,別人也會一路跟隨著他;如果他做人不端正,就算不停地下命令,人們照樣可以找出種種理由來不跟隨他,他的政令就執行不了。
孔子曾提出過美政理想,認為政治不應該是殘酷的,不應該有潛規則,它應該是正直、美好的,有坦蕩直率的人格,讓大家本乎中庸,完成整個世間秩序的平衡。所以,孔子在講政治的時候提出要“尊五美”,要有五種美好的品德流行於世。“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第一點叫“惠而不費”,好的政治要把恩惠施與每一個老百姓,但不縱容浪費;第二點叫“勞而不怨”,人都有公平的勞動機會,但不會抱怨;第三點叫“欲而不貪”,滿足平民百姓正當的欲望,但絕不縱容他們的貪婪;第四點叫“泰而不驕”,要泰然莊重,沒有驕橫跋扈之氣;第五點叫作“威而不猛”,有威信、有威嚴,不使用言辭猛烈的話。後兩美,基本上是在說一個好的從政者、官員的儀態。
這種五美的政治,都是有平衡度的,所以其核心點就是要由正直的人來做。孟子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字,《說文解字》講:“是,直也,從日正。”正午時分,太陽直射,所以人的影子就隻有自己雙腳下的一團,這就是“是”。
段玉裁說:“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正午的太陽是最光明的,它投下的影子就叫作“直”。所以,《左傳》上有個說法,叫作:“正直為正,正曲為直。”這句話裏的第一個“正”字是動詞,直的東西,把它放得很正,這就叫作“正”;把彎曲的東西放正了,這就叫作“直”。
“直”為什麼重要?因為中國人的美政理想,跟從政者個人人格的正直是相關的,有正直的人格,才會有正直的能力。孔子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把正直的人放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讓不正直的人也必須要遵循正直的規則,這就是一種好的政治。如果反過來,“舉枉錯諸直”,讓不正直的人總壓著仁人誌士,那正直的人就沒有辦法把他的美德發揮出來。所以,是不是能夠讓正直成為天下的法則,能夠讓大家尊重正直的人,覺得正直並不會吃虧,這也是一個正直的道理。
有一句老話,叫作“摸著石頭過河”,因為有時候水裏的路膛不出來它的深淺,人就要去探索。陸地上的路也是一樣的,太多的事情是在探索之中,最後確定了哪裏才叫大道。
說到根本,中國人有一個最重視的字,跟雙立人旁有關,那就是“德”。道德,居然跟行走有關。什麼是“德”呢?從字形上來看,人在行走中“目視懸錘,循行察視”,一邊走一邊審視,目光是直的。在“德”的金文字形中,又加上了“心”字,眼光為什麼是直的,因為有自己的心在做判斷,“心正而行端”,心裏端端正正,走的路就不會偏。
大道直行,我們走回中國人的根本,就會看見,道德其實跟道路是相關的。走在頭腦決定的正道上,用眼睛不斷地審視。端正的品德,由心到眼,決定了我們的腳步。順著這樣的路走下去,我們才能真正走向通達。
解讀這許許多多的漢字,是在以我自己的方式向漢字致敬。說實話,對於漢字,我是一個外行人,是一個學習漢字、使用漢字的人,是一個對漢字懷有深情的人。在解讀的過程中,免不了會有很多錯漏之處,其實,中國人對於漢字的發現一直也都在這條路上。
在1899年夏日的某一天,《老殘遊記》“注釋5”的作者劉鶚,他到北京的大藥店達仁堂,去給正在患瘧疾的好朋友王懿榮買藥。這個藥方裏麵包含了一味好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用的普通中藥,就是龍骨。劉鶚站在藥店裏看著夥計磨碎龍骨,他突然驚訝地發現,龍骨上似乎有字,他跟王懿榮說了這個情況。等到王懿榮病好之後,兩個人就跑遍了北京所有中藥店,把能找到的龍骨都買下來了。結果在這麼多的龍骨上發現了1058個奇奇怪怪的字,其實這就是甲骨文最早的發現。
四年以後,其實已經跨了世紀,1903年,劉鶚出版了他的著作《鐵雲藏龜》“注釋6”,這是我國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著作,引起各界轟動。於是,就開始有大批文物商人湧向安陽郊外的小屯。到1928年,對小屯第一次進行了科學發掘,甲骨文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到現在大概找到了175000塊左右的甲骨,這上麵有5000塊左右是有卜辭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製的《甲骨文編》裏麵有四千多個甲骨文字,用這個再去印證公元121年成書的《說文解字》,那上麵的9000多漢字再來印證,又有很多新的發現,又有很多新的說明。中國的漢字,從甲骨文先後演變為鍾鼎銘文、金文、小篆,再到隸書,再到楷書,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這個裏麵有過多少觀念的成長,藏著多少我們還沒有探知的秘密?
《說文解字》就提出了“六書”造字法,有指事、象形、會意,這是最初的造字法,後來加上了形聲、轉注、假借三種。這六種造字法,鑄就了中國文字最早的由來,也成為我們了解漢字的鑰匙。對於這樣的高妙理論,我們隻能深深地致敬。麵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當我們靜穆下來向它致敬時,就仿佛看見了中華民族是怎樣循著字跡完成了它的成長。
母語是一個溫暖的詞,它就像母親一樣,不管我們是熱情地理會它、照料它,還是忽略它、漠視它,它始終都默默存在。母語裏一定藏著母親一樣的情懷,藏著我們這個民族最原始的秘密。愛漢字、用漢字,讓漢字成全我們的心,這也許是我們麵對古老漢字時真正能夠得到的啟發。“注釋1”行路難(其一)唐代 李白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注釋2”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麵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注釋3”《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傳為三國時魏國人王肅整理。
“注釋4”《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友人任安的書信,訴說了自己因李陵之禍所受的屈辱,傾吐了內心鬱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懣,並交代了著述《史記》的初衷和過程。這對研究司馬遷的思想及《史記》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注釋5”《老殘遊記》,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劉鶚的代表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學名著。
“注釋6”1903年,清末小說家劉鶚從自己所收藏的五千多片甲骨中精選出1058片,編成《鐵雲藏龜》,由抱殘守缺齋石印出版,是“殷墟”甲骨文曆史上的第一部著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