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改名
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自己的名字。賢哲尹文子說過:“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驗名”這就是說,觀察辨別事物、人物必先名而後才以成事,而事物的成敗得失,又可以驗其名,古代還有句名言:有其名必有其實,名為實之賓也。意思是:符號一定代表了某一事物,有事物就必定會產代表它的符號,即名字;反過來,從符號或名字也可以了解該事物的內容及特征,即所謂“名附於實則見其義”。
正因為名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具有如此的重要性,因此自古以來,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美名,所謂“美名揚天下”既是人們的一種希望。
但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有不盡人意的名字,常常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不變。比如重名;諧音名\或字意不佳\或者名字拗口\或男女同名等等,此外,還有一些是因為環境\身份\地位的變化,原有的名字已經不能適應自己的社會交往需要,需要加以重新命名。
在人的一生中,往往有許多名字。如小名\學名\藝名\筆名等等,怎樣取一個適合於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名字,打開自己人生的新局麵,是需要很好的研究和考證的。但是,因為時間條件的變化,不斷地更改姓名也未必是件好事,名字是一個人的符號象征,是人與人進行交往的一個代號,如果這個代號總是處於不斷變化中,就會使人難以對你產生信任感,同時也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因此,改名或改姓原則上不要做大的變動。當然由於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時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大體說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應根據原有的名字做盡量小的變動,變字不變音,如王止洋,可改名為王誌洋。
2對於一些字意不佳或比較繁瑣的字可做中等程度的變動,隻改動姓名中的最後一字或隻改動中間一字,如章辛香,改名為章月香,隻改其中一字;趙文德,改名為趙文星,隻改最後一字。
3由於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因此,在改名時,有些名字需要做大的變動,如三字姓名,其中兩個字與原名字截然不同。例如劉小駒,改名為劉萬方。
4在一些個別情況下,有些人的名字不僅僅是要改名字,而且連姓也要做很大的變動,既改名又改姓,如金得潮(隨父姓),後改名為黃潤天。(隨母性)
以上介紹的隻是改名的一般原則,由於每個人所處的環境\職業地位不同,以及個人的喜好不同,在改名字過程中,還有許多可變通的因素,需要加以具體分析。名字作為姓名文化的一種,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改名字最好不要自己隨意改,或者根據自己的喜好亂加組合,而應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或向有關專家谘詢,使自己改的名字真正地達到字義音的最佳組合。
七、人名與詩詞歌賦、典故、成語
姓名,是由一些特定的字組成的;因此,它與語言、文字學緊密聯係。講史說文,不能不涉及人物,人物都有姓有名;由此,姓名又與文學、史學發生關聯。這些關聯和聯係,使得姓氏名號彙入了詩詞歌賦、典故、成語。
人名與詩詞歌賦:
我國古代文學中有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文章,出現了很多種體裁的詩詞歌賦,如唐詩、宋詞、元曲等許多為人們所熟知,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詩體名稱比較別致,所以往往被一些文人墨客在用名時所引用,或者由詩詞典故中得到啟發,組成新詞。
名字用典,也與詩文用典一樣,講究手法高妙。清人方東樹對用典取名方法作了一番品評:
大抵質用不如借用,明用不如暗用,正用不如翻用,整用不如折用,順直不如倒逆;腐者新,報者活,生者熟,熟者生;直之揉之,散之鏈之;以我用事,不為事所用。
名字用典,可分為直用類、暗用類、倒用類、散用類、點化類。
直用類,即直接用典,直白曉暢。
如唐代詩人孟浩然,取《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一句字義。唐代詩人元佶的祖父名叫元亨,字利貞。他這個姓氏名字是《周易》中完整的一個句子。明代高明,字則誠,是取自《中庸》“明則誠”這一句。現代教育家杭葦,原名杭錫奎,上學時校長根據《詩經?河廣》中“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的意思給他取名杭葦,字一自。著名詩人戴望舒,原名戴朝宗。望舒一名取自大詩人屈原的名作《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望舒即神話傳說中為月身驅車之神。無產階級革命家張太雷,幼時名張泰來,泰來一名是取自《易經》中“否極泰來”之文句。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之名,取自《莊子?逍遙遊》詩中“是其塵後秕糠,將猶陶鑄堯舜也”。陶鑄即造就培養影響之意。評論家、美學家王朝聞,原名王昭文,他對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特別欣賞,便取“朝聞”二字為名,恰與“昭文”諧音,改得極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