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九八四》,[英]喬治奧威爾著,劉子剛、許卉豔譯,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頁。
2參見袁陽著《生死事大》,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頁。
3奧威爾著《一九八四》,第62頁。
4奧威爾著《一九八四》,第33-34頁。
5[美]列文森著《儒教中國及其命運》,鄭大華、任菁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22頁。
6參見[美]保羅柯文《理解過去的三條途徑:作為事件、經驗和神話的義和團》,《世界漢學》1998年第一期第124頁,世界漢學雜誌社版。
7烏納穆諾《生命的悲劇意識》,轉引自袁陽著《生死事大》,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頁。
8鄭家棟《列文森與〈儒教中國及其命運〉》代譯序,轉引自《儒教中國及其命運》第3頁。
9關紀新著《老舍評傳》,重慶出版社2003年版,第385頁。
10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上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466頁。
11《旅美觀感》,《老舍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年版,第14卷第404-405頁。
12參見關紀新《老舍評傳》,第386-387頁。
13[美]史景遷著《天安門--知識分子與中國革命》,尹慶軍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329-330頁。
14參見關紀新《老舍評傳》,第389頁。
15《我說》,《老舍全集》第14卷第369-370頁。
16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474頁。
17參見克瑩、侯堉中《老舍在美國--曹禺訪問記》,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474頁。
18參見《我所認識的沫若先生》,《老舍全集》第14卷,第269頁。
19參見《我所認識的沫若先生》,《老舍全集》第14卷,第269頁。
20克瑩、侯堉中《老舍在美國--曹禺訪問記》,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475頁。
21克瑩、侯堉中《老舍在美國--曹禺訪問記》,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475頁。
22參見馮洪達、餘華心《馮玉祥將軍魂歸中華》。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479頁。
23以《海外書簡》為題原載1947年11月17日香港《華商報》。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480-481頁。
24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482-483頁。
25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492-493頁。
26《老舍全集》,第15卷第684頁。
27《老舍全集》,第15卷第685頁。
28《作家書簡》,原載1949年2月26日香港《華商報》副刊,《老舍全集》第15卷第730頁。
29參見1948年3月29日《賽珍珠致勞埃得信》,《老舍全集》第15卷第692頁。
30[美]史景遷著《天安門:知識分子與中國革命》,第331頁。
31參見[日]石垣綾子《老舍--在美國生活的時期》,夏姮翔譯。轉引自張桂興編《老舍評說七十年》,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77-178頁。
32參見胡絜青《巨人的風格》,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503頁。
33曹禺《懷念老舍先生》,1978年10月8日《北京日報》,轉引同上,第504頁。
34據王蒙回憶:“1986年我第一次訪問美國時去哈佛大學拜訪著名漢學家費正清,他已經年紀相當大了,中文口語並不漂亮,文章漂亮。他生活簡樸,讓我坐在靠進門的一張舊沙發上,他說:‘當年老舍先生到我這兒來,就坐在這裏。他要回新中國,我勸他再等一等,看一看。他說:不能等了,我必須立即回去!’當然費正清有自己的立場看法,這是他的事情。從這裏反映出老舍的熱情,對新中國的熱情。”參見傅光明《老舍之死采訪實錄》,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年版,第199頁。
35參見樊駿《從〈鼓書藝人〉看老舍創作的發展》,吳懷斌、曾廣燦編《老舍研究資料》(下卷),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875-876頁。
36參見樊駿《從〈鼓書藝人〉看老舍創作的發展》,吳懷斌、曾廣燦編《老舍研究資料》(下卷),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884-887頁。
37[美]史景遷著《天安門:知識分子與中國革命》,第331頁。
38參見《老舍在美國》,轉引自張桂興編《老舍評說七十年》,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40頁。
39參見胡絜青《老舍與曲藝》,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510頁。
40參見傅光明《老舍之死采訪實錄》,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年版,第237頁。
41參見喬誌高《老舍在美國》,轉引自張桂興編《老舍評說七十年》,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41頁。
42參見王曉琴著《老舍新論》,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年版,第81頁。
43[美]史景遷著《天安門:知識分子與中國革命》,第331頁。
44《美國人的苦悶》,《老舍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年版,第14卷第407-409頁。
45陽翰笙《我所認識的老舍》,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510頁。
46參見《北京日報》,1978年6月4日。
47《由三番市到天津》,《老舍全集》,第14卷第416頁。
48參見胡絜青《曲藝》,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510頁。
49《過新年》,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512頁。
50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515頁。
51《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發言》,《老舍全集》第14卷第421頁。
52《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發言》,《老舍全集》第14卷第421頁。
53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527-528頁。
54《毛主席給了我新的文藝生命》,《老舍全集》第14卷,第494-499頁。
55胡絜青《周總理對老舍的關懷和教誨》,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529頁。
56《毛主席給我新的文藝生命》,參見《老舍全集》第14卷,第497頁。
57《我熱愛新北京》,《老舍全集》第14卷第440頁。
58參見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574頁。
59《生活學習工作》,《老舍全集》第14卷第547頁。
60參見[美]史景遷《天安門:知識分子與中國革命》,第335頁。
61《寫於一九五0年十月一日》,《老舍全集》第14卷,第423-424頁。
62《致大衛勞埃得》,1952年4月1日,《老舍全集》第15卷第727頁。
63參見《新社會就是一座大學校》,《老舍全集》第14卷,第475-477頁。
64參見《挑起新擔子》,《老舍全集》第14卷,第473-474頁。
65參見《認真檢查自己的思想》,《老舍全集》第14卷,第478-479頁。
66《挑起新擔子》,《老舍全集》第14卷,第474頁。
67參見《我們熱誠地迎接這偉大的日》,《老舍全集》第14卷,第500頁。
68參見《和平與文藝》,《老舍全集》第14卷,第508頁。
691950年2月27日,老舍致大衛勞埃得信。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516頁。
701950年8月26日,老舍致大衛勞埃得信。轉引自同上,第533頁。
711951年7月23日,老舍致大衛勞埃得信。《老舍全集》第15卷第725頁。
721950年8月26日,老舍致羅伯特蘭得信。轉引自同上。
73《從兩個司令部的鬥爭看北京市文聯這個裴多菲俱樂部:北京市文聯1949--1966年5月大事記》,北京市文聯《向太陽》革命造反兵團1967年8月編印,第2頁。]
74《寫於一九五0年十月一日》,《老舍全集》第14卷,第423頁。
75《感謝共產黨和毛主席》,《老舍全集》第14卷,第463頁。
76《高高興興的活著》,《老舍全集》第14卷,第471頁。
77《咱們今年都要拿起筆來》,《老舍全集》第14卷,第517頁。
78《一家代表》,《老舍全集》第10卷第524頁。
79《一家代表》,《老舍全集》第10卷第554頁。
80參見《一家代表》,《老舍全集》第10卷第557-558頁。
81參見《一家代表》,《老舍全集》第10卷第573-574頁。
82《一家代表》,《老舍全集》第10卷第509頁。
83參見《我怎麼寫〈一家代表〉》,《老舍全集》第17卷第308-309頁。
84參見王曉琴著《老舍新論》,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年版,第81頁。
85《高高興興的活著》,《老舍全集》第14卷第471頁。
86參見《咱們今年都要拿起筆來》,《老舍全集》第14卷第515頁。
87《過年》,《老舍全集》第14卷第347-348頁。
88參見《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發言》,《老舍全集》第14卷第551頁。
89參見《閑談》,《老舍全集》第15卷第494-495頁。
90參見《〈櫻海集〉序》,《老舍全集》第7卷第152-153頁。
91參見關紀新《老舍評傳》,第419頁。
92參見《生活,學習,工作》,《老舍全集》第14卷第545頁。
93《十年筆墨》,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753頁。
94《慶祝“七一”》,《老舍全集》第13卷第285頁。
95《毛主席,我選舉了您!》,《老舍全集》第14卷第541頁。
96參見《老舍全集》第14卷第321頁。
97《答匿名信》,1957年6月3日,《老舍全集》第15卷第772頁。
98參見陽翰笙《我所認識的老舍》,張桂興編《老舍評說七十年》,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30頁。
99參見《咱們今年都要拿起筆來》,《老舍全集》第14卷第517頁。
100參見《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大會上的講話》,《老舍全集》第14卷第519-520頁。
101《為人民寫作最光榮》,《老舍全集》第14卷第466頁。
102《毛主席給了我新的文藝生命》,《老舍全集》第14卷第496頁。
103參見《〈老舍劇作選〉自序》,《老舍全集》第17卷第628-629頁。
104參見《文學概論講義第三講--中國曆代文說(下)》,《老舍全集》第16卷第36-37頁。
105參見關紀新《老舍評傳》第425頁。
106趙家壁《老舍和我》,參見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762-763頁。
107參見《為人民寫作最光榮》,《老舍全集》第14卷第466頁。
108參見《好好學習》,《老舍全集》第14卷第586-587頁。
109《為人民寫作最光榮》,《老舍全集》第14卷第467頁。
110《青年作家應又的修養》,《老舍全集》第16卷第419頁。
111《規律與幹勁--在中國作家協會創作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老舍全集》第17卷第597-598頁。
112《“五一”快板》,《老舍全集》第13卷第234頁。
113《過新年》,《老舍全集》第14卷第777頁。
114《寫人民公社》,《老舍全集》第14卷第767頁。
115《元旦放歌》,《老舍全集》第15卷第3頁。
116參見《我們高興,敵人心慌》,《老舍全集》第15卷第38-40頁。
117《學了什麼》,《老舍全集》第15卷第54頁。
118《五十而知使命》,《老舍全集》第15卷第158頁。
119參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高皋、嚴家其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頁。
120《從兩個司令部的鬥爭看北京市文聯這個裴多菲俱樂部:北京市文聯1949--1966年5月大事記》,北京市文聯《向太陽》革命造反兵團編印,1967年8月,第21頁。
121參見《周述曾:1960年市委文化部曾經要批判老舍》,王俊義、丁東主編《口述曆史》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65-266頁。
122參見《從兩個司令部的鬥爭看北京市文聯這個裴多菲俱樂部--北京市文聯1949-1966年5月大事記》,北京市文聯《向太陽》革命造反兵團編印,1967年8月,第3-24頁。
123轉引自《消失了的太平湖》,李輝著《風雨中的雕像》,山東畫報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102頁。
124參見《我的經驗》,《老舍全集》第17卷,第632-634頁。
125石興澤著《老舍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33頁。
126石興澤著《老舍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81頁。
127石興澤著《老舍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82頁。
128石興澤著《老舍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82頁。
129參見《青年作家應有的修養》,《老舍全集》第16卷第419-423頁。
130參見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671頁。
131參見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676頁。
132石興澤著《老舍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86頁。
133石興澤著《老舍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86頁。
134參見《論悲劇》,《老舍全集》第17卷第466-468頁
135此處參見《有關〈西望長安〉的兩封信》,《老舍全集》第15卷第759頁。
136參見《談“放”》,《老舍全集》第14卷第650頁。
137《與〈文彙報〉駐京記者談“雙百”方針》,《〈老舍全集〉補正》,張桂興編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年版,第511-512頁。
138參見《談〈茶館〉》,《老舍全集》第17卷第536頁。
139參見《老舍:花開花落有幾回》,陳徒手著《人有病,天知否》,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1-92頁。
140參見《悼念羅常培先生》,《老舍全集》第15卷第11-12頁。
141《深入生活,大膽創作》,《老舍全集》第18卷第183頁。
142參見《老舍全集》第14卷第752頁。
143參見《自由和作家》,《老舍全集》第14卷第644-646頁
144參見《多民族的新疆必將成為極其美好的百花齊放的園地》,《老舍全集》第17卷第473-474頁。
145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691頁。
146參見《創作的自由》,《老舍全集》第14卷665-666頁。
147參見《旁觀、溫情、鬥爭》,《老舍全集》第14卷第681頁。
148《旁觀、溫情、鬥爭》,《老舍全集》第14卷第681頁。
149參見關紀新《老舍評傳》,第451頁。
150參見關紀新《老舍評傳》,第512頁。
151轉引自《1962:夾縫中的生存》,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2頁。
152轉引自《1962:夾縫中的生存》,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頁。
153《毛主席給了我新的文藝生命》,《老舍全集》第14卷第495頁。
154參見《五十而知使命》,《老舍全集》第15卷第157頁。
155參見《萬壽無疆》,《老舍全集》第15卷第170頁。
156《五個了不起》,《老舍全集》第18卷第184頁。
157《與日本友人的一次談話》,《老舍全集》第15卷第207-208頁。
158《致華小冬》,1966年3月1日,《老舍全集》第15卷第803頁。
159《陳各莊上養豬多》,張桂興編著《〈老舍全集〉補正》,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頁。
160《豬多肥多糧多的陳各莊大隊》,《老舍全集》第19卷第255-259頁。
161《陳各莊上養豬多》,《老舍全集》第13卷第267頁。
162參見王宏誌著《吳晗畫傳》,團結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131頁。
163“五人小組”是1964年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意設立的,組長是彭真,副組長由國務院副總理、中宣部和文化部部長陸定一擔任。另三名成員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康生、中宣部副部長周揚、新華社及《人民日報》社長吳冷西。
164本節參見高皋、嚴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1-17頁。
165本節參見高皋、嚴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第18-58頁。
166王年一《評〈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回首“文革”》上卷,張化、蘇采青主編,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第573-574頁。
167參見賀黎、楊健采寫《無罪流放--66位知識分子五七幹校告白》前言,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第9頁。
168參見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932頁。
169參加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933頁。
170參見關紀新《老舍評傳》,第519頁。
171參見鄭實、傅光明編著《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海天出版社2001年版,第53-54頁。
172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933-934頁。
173轉引自張桂興編撰《老舍年譜》下卷,第934頁。
174《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259-260頁。
175《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9頁。
176參見《北京日報》,1978年6月4日。
177《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13頁。
178參見《周述曾:1960年市委文化部曾經要批判老舍》,《口述曆史》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頁。
179《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02頁。
180《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13頁。
181《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27頁。
182《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35頁。
183《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46頁。
184《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48頁。
185《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63頁。
186《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72頁。
187《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88頁。
188《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77頁。
189《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74頁。
190《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05頁。
191《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13頁。
192《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14-115頁。
193參見陳徒手《浩然:豔陽天中的陰影》,《人有病,天知否》,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頁。
194《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27頁。
195《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35頁。
196《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47頁。
197《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59頁。
198《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192-193.
199《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72頁。
200《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89-193頁。
201《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226頁。
202《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241頁。
203《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248-249頁。
204《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251頁。
205《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333-334頁。“她”是到目前唯一一個肯接受采訪的當年女八中的紅衛兵。
206《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275-277頁。
207《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273-275頁。
208《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85-99頁。
209《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06頁。
210《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00頁。
211《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36頁。
212《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38頁。
213《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39頁。
214《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227頁。
215《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242頁。
216《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第165頁。有趣的是,據《從兩個司令部的鬥爭看北京市文聯這個裴多菲俱樂部--北京市文聯1949-1966年5月大事記》記載:“本年(1964年),三十年代黑線人物草明調來市文聯。她的長篇《原動力》於1949年出籠,《火車頭》於1950年出籠。後《原動力》譯成波蘭文。1951年草明出席在波蘭華沙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她和波蘭出版商談稿費時,竟然提出要美金。當時,和大是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的,而作為中國人民出席和大的代表,卻向波蘭出版商要美金,其用心何在,昭然若揭;其影響之壞,波及國內外。但是,由於當時東北局宣傳部包庇,並未做任何處理。”北京市文聯《向太陽》革命造反兵團編印,1967年8月,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