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賞諸侯(1 / 2)

項羽死了,楚漢相爭結束了。劉邦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東西。

公元前二0二年二月,劉邦在曹州濟陰縣宣布即皇帝位,國號為漢。國號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他被封為漢王的緣故吧。

當然正如史書上所寫的那樣,劉邦很不願意當這個“皇帝”,而是被一大批文臣武將又是勸又是逼地讓他登基,劉邦當然表現出很驚訝的樣子,好像自己從沒想過要當什麼帝王似的。

於是,劉邦一再推辭,向群臣表示,這都是賢人做的事,我這個人太衰了,各方麵都不行,是得不到人們的支持的,這樣做反而對天下不利。

於是大臣們不幹了,各個群情激憤,你不是賢人誰是,誰是?誰敢說自己是賢人有種站出來!大家啪啪地把劉邦那比天還大、比地還厚的功勞一說,我們太服您了,沒您的領導我們以後還怎麼活啊,隻有您當領導,社會才能穩定發展,大家才有好日子過……反正就是你當也得當,不當也得當!

就這樣,一方客氣得就是不幹,另一方就是執意讓你幹皇帝這個職業,雙方爭執得差不多了,劉邦就表示這是你們逼我的啊,那我就勉為其難了。

說完趕忙登上早已迫不及待的皇帝寶座!

這套把戲就這樣演完了,在後來的中國曆史還是會經常上演這場戲的,我們也看得習慣了。畢竟這場戲演出雙方是各取所需,大家也都賣力地去表演,演完之後,升官的升官,當皇帝的當皇帝,你好,他好,大家好。

好了,劉邦你當了皇帝,你如願了,可別忘記我們下邊這群人啊,跟著你出來混不就是為了今天麼!於是大家就開始眼巴巴地瞅著看你怎麼論功行賞,封侯封王封地盤了。

首先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籠絡韓信、彭越等人,合力擊敗項羽,先後分封他們七個為王,史稱異性諸侯王。他們是:楚王韓信,都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梁王彭越,都定陶(今河南定陶北);淮南王英布,都六(今安徽六安);韓王信,都潁川(今河南禹縣);趙王張耳,都襄國(今河南刑台西南);燕王臧荼,都薊(今北京西南);長沙王吳芮,都臨湘(今湖南長沙)。

這些異姓諸侯王與劉邦的關係看起來是君臣關係,實質上卻是一種天下共主的局麵。這些人都是當時劉邦為了聯合一切能聯合的力量來與項羽爭霸,而許諾答應下來的條件,因此在劉邦剛成為皇帝時就需要先實現這些諾言,和這些諸侯王一起統治天下。

當然對劉邦來說這隻是一時之計,先打倒項羽這個共同的敵人再說。可是當項羽死後,這個大家共同的敵人就沒了。而且天下隻有一個君主,權利頂峰隻允許一個人存在,那就是皇帝劉邦。誰都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影子遮不住整個國家,劉邦也就慢慢地把屠刀架到了這些人脖子上!這些能和劉邦平起平坐的人封完後,就開始輪到那幫和劉邦打天下的謀臣將士了。

而這些人的封賞就有些麻煩了,上麵的那些異姓諸侯王比較好辦,是因為劉邦封的那些基本上也就是他們的實際控製地盤,有兵有糧有人,你承認也得承認,不承認也得承認。而劉邦這些功臣封賞,整個過程是複雜而龐大的,因為封賞必須要和功勞相匹配,但從人性來說,都到這時候了,該臉皮厚就要學會臉皮厚,說不定就能為自己多撈點功勞,那封賞可就不一般多了。所以,每個人都絞盡腦汁地想自己的功勞有多大,而你一說當年你幹嘛幹嘛,現在我就該封啥封啥,肯定就會有人跳出來,你那算啥,我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