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新生的政權在它誕生之初,都要考慮以何種製度和組織形式來維係這個政權的運作。秦王朝建立之初,分封製和郡縣製兩種製度一直吵到了這個王朝的滅亡。雖然,在秦始皇的支持下,讚同郡縣製的李斯等改革派取得了勝利,整個秦王朝也全麵實行郡縣製。但也有人上書秦始皇,如果王朝不實行分封製,用不了十幾年就會天下大亂,帝國就會滅亡。
事隔十幾年,果然如此!預言變成了現實!劉邦集團的文化水平都很高,蕭何、張良等人都是大知識分子,他們肯定也討論過當年秦王朝內部討論的問題。對他們來講,全麵實行郡縣製是不成熟的,中國太龐大了,當時的政治、經濟、交通、風俗等條件的限製,中央的輻射範圍是有限的,那些邊遠、偏僻的地方中央政權更是無法觸及到。而分封製也是不能實行的,周王朝的悲劇就活生生地擺在他們麵前。
那就折中吧,兩種製度同時實行,偏遠的地方實行分封,中原一帶還是郡縣製。這種郡國分封製的實行適應了當時中國的國情,也有助於穩定西漢初生而脆弱的政權。
劉邦更絕,知道分封是不可避免的,就把那些當初異姓諸侯王的地盤全封給了自己的兒子、侄子之類的親戚,這樣劉姓諸侯王取代了異姓諸侯王,拱衛著西漢的中央政權,劉邦看著自己的劉氏王朝越來越穩固,自己家族的勢力是越來越大,真的很欣慰。最後想了想,他又給加了層保險,把那幫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宿將召集到一塊,殺了匹白馬,大家聚集在一起,跟黑社會結盟似的,每個人都喝了碗血酒,相互約定“非劉姓而不能王,否則相約天下共擊之”。
這下子沒人能反得了我劉家天下了吧。
劉邦還是有些遠見的,在後來的誅除呂姓勢力時,劉氏諸侯王就起到了關鍵作用。
但任何製度都不是完美的,劉邦當初想得很美好,可是越往下發展這項製度的弊端就越大。主要是諸侯王的權利太大了,各個是有兵又有錢,一旦這些諸侯王的實力強大到足以跟中央叫板的時候,就要發生動亂了!皇帝,我也想當當!
這也許就超出了劉邦的預想,在他腦海裏大家都是姓劉的,當個王爺不也挺好麼,反正這個天下都是咱姓劉的,大家一起保衛它,讓它一直流傳下去,這多好啊!可惜,他忽略了人性,忽視了人的欲望是無窮的!當他輕易得到某件東西的時候,他就想著更上麵的東西!皇位的誘惑是無窮的!誰都想得到他,這跟姓劉姓馬是沒什麼關係的!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總之劉邦在鏟除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大封自己同姓諸侯,在他生前總共封了九位劉姓諸侯王,他們一起拱衛著這個西漢王朝。
§§第十二章 征伐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