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入侵(1 / 2)

其實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與和平也是一條貫穿曆史的主線。

西周時期,周王朝就曾征伐北方少數民族;周幽王時期,犬、戎等少數民族攻入鎬京,周王朝的中央實力急劇下降,諸侯勢力開始大漲。趁著中原大亂,北方少數民族開始大規模侵入中原,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聯合其他諸侯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反擊,雙方打了大概有十幾年,終於把北方遊牧民族勢力趕回到北方。就連一向反對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孔老夫子也非常推崇齊桓公這個舉動,在他認為這是戰爭的最高意義:可以保衛本民族的文化傳承。

自古以來就有“中原亂,北方興”這個說法。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內亂不止,北方遊牧騎兵見機騷擾北方邊境,讓秦、趙、燕承受了巨大的軍事壓力。尤其是趙國的北方更是如此,他們長時期和這些遊牧民族打交道,不得已之下,趙國還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開始大規模的在軍隊中設置騎兵角色,拋棄了傳統的戰車部隊,使中原軍事係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騎、步兵開始成為軍隊的主力,野戰、攻城戰、大規模會戰成為戰爭的主要形式。

戰國後期,匈奴這個民族開始出現在草原上,它東有東胡,西有大月氏,這三個少數民族鼎力在北方草原上。匈奴麵對著大部分的中國北方邊境線。全賴趙國名將李牧,匈奴才沒有踏進中原半步。可惜,秦趙大戰,趙國北方兵力大量抽掉與秦國決戰,匈奴於是乘著趙國邊境空虛之際,開始不斷侵襲北方邊境。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忙於國內的治理工作,無暇顧及邊防,於是匈奴更為猖狂,幾次侵入河內一帶。秦始皇下令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進行大規模反擊,收複河內地區,才讓北方少數民族畏懼沒敢再來侵擾。同時,始皇下令修築萬裏長城,以更好地防禦匈奴的南侵。

一直到秦朝滅亡後,中原又開始大亂,邊防空虛,匈奴才再度南侵,並渡過黃河來騷擾中原北方地區。

就在中原還處於楚漢相爭的時候,北方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少數民族領袖冒頓。

這位冒頓也是身出名門,老爹就是匈奴的老大叫頭曼單於。冒頓還小時,本來是被立為繼承人的,但當他的生母死後,老爹就新立了個王後,這個王後不久也生了一個兒子。正所謂沒娘的孩子沒人疼,頭曼單於就想立這個小兒子為繼承人。

而此時冒頓還不在國內,他正在大月氏給人家做人質,他爹頭曼也不在乎他了,不久就因為搶水草的事跟大月氏鬧翻了。然後率領騎兵開始進攻大月氏。大月氏這邊的頭領就怒了,奶奶的,你兒子還在我們這裏,你都敢來打我,我先把你兒子殺了解氣!

但這位冒頓也真是個人才,平常蓄意結交一些權貴、長老之類的部落實權派人物,常年送禮,所以有人不忍心看他這樣死去,就悄悄通知他,讓他快逃冒頓聽到這個消息,把那個應該叫爹的人恨透了,也不多說,偷了匹好馬就跑回國去了。

頭曼看到他很驚訝,這兒子行啊,懂得跑路,還能成功,不簡單。就讓他當個統兵大將,統領一個萬人隊。

頭曼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在給自己挖墳墓往裏跳,尤其是他還想剝奪冒頓的繼承權,使冒頓早已對他恨之入骨,發誓要報複他老爹。頭曼不知道這些,他孩子太多了,老婆也太多了,哪有空和這個兒子來個麵對麵的心理訪談。

仇恨的種子就這樣播種下去,隻等秋天來臨。

冒頓得到兵權之後,開始訓練士兵。他訓練士兵的方法很獨特、很殘忍,但效果卻很好。

他設計了一種在射出時會發聲的箭,叫作鳴鏑。他下令手下士兵,隻要鳴鏑射向的地方,不論目標是什麼,眾人都必須跟著用箭射,違者立斬。大家一聽這很簡單啊,不就是跟著老大走嘛,老大指哪我們就射哪兒,這簡單!這樣練習了一段時間後,整個隊伍在技巧上已經沒什麼問題了。

一天,冒頓突然用鳴鏑射向自己一向喜歡的小鳥,很多人條件反射之下,也跟著射過去,但有很大一部分立馬愣住了,是不是頭兒搞錯了,那可不是敵人啊,遲疑之際就沒出手。冒頓二話沒說,讓人把這幫人拖出去全砍了。然後冷冷地對著眾人講道:“我的命令很簡單,我再重複一遍,隻要鳴鏑射向的地方,不論目標是什麼,你們都必須跟著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