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年,劉邦的身體大不如前,由於他起事時已經是四十多歲了,長年的戰爭生涯,再加上擔驚受怕、過度思考,讓他的身體很快就衰退了。可是當淮南王英布叛亂時,六十歲高齡的他仍然不得已堅持親自去平定這場叛亂。可惜,在這場戰爭中他沒有以前的好運氣,不幸身中流箭。衰弱的身體再加上重傷,劉邦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葉落歸根,人老思鄉,就想起許多家鄉裏的人和事來。
於是在平定英布叛亂之後,他專門繞道去了沛縣,召集以前的故人、父老鄉親一起吃個飯喝點酒,從他們身上劉邦仿佛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也讓他日益孤獨的心情有了一絲的安慰。因為大家都真的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和仰慕,自己也成為沛縣的驕傲和象征,每個沛縣子弟都光榮地對外人說,陛下是從我們這出去的。
宴會進行得很好,氣氛融洽熱烈,劉邦看著那些和自己一樣兩鬢霜白的兒時玩伴,有些已經去世了,有的是跟著自己出去打天下,死在戰場上,都不能魂歸故裏。不禁感慨萬千,自己也將不久於人世,也許這是最後一次看到大家了。
宴會進行到高潮時,一百二十名沛縣子弟跳起楚舞來為劉邦慶祝,劉邦親自擊築,並慷慨高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百二十位舞者,共同唱和之。劉邦乘著酒興,也起來跳舞,氣氛悲壯,情緒高昂。沛縣父老子弟全部起而共舞。
劉邦深受感動,不禁傷懷落淚。最後在臨走時,下令沛縣永遠不用繳納賦稅給中央政府。以報答沛縣父老子弟對自己的支持和自己對家鄉的懷念之情。
回到關中後,劉邦就開始一病不起,箭傷始終是難以治好,反而越來越嚴重。尤其是他想改立太子最後努力的失敗,更是沉重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為了防備自己死後,呂雉大權獨攬,壞了劉家天下,他不僅先後分封了幾位劉姓諸侯王,還把那幫功臣宿將召集起來,舉行了個“白馬之盟”,發血誓讓他們一起保衛劉姓天下,若有異姓稱王,天下共擊之。
白馬之盟以後,劉邦覺得自己做的夠多了,生前身後事,基本都安排了。
應該是沒什麼漏下的吧。他長籲了一口氣。
正當他放鬆了心情的時候,一個消息傳來,給了他重重一擊。
盧綰反了。
在本書的開頭,我們已經說過,盧綰是跟劉邦同一天出生的鄰居,打小一起長大,光屁股玩泥巴,這份交情,是任何其他謀士、將軍都比不上的。盧綰雖然沒什麼本事更沒什麼功勞,但是劉邦還是把他封為燕王,就是為了實現當初一起富貴的諾言,更重要的是劉邦知道盧綰是絕對不會反的。他想對天下人表明,我劉邦並不是孤家寡人一個,我有朋友,我有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
但是盧綰反了。
盧綰的反,讓劉邦悲痛的不能自拔。朝堂之上,他一言不發,對群臣表示了沉默,最後派樊噲去處理這件事。
經過這件事的打擊,劉邦的病更加沉重了,精神也變得恍惚了。迷迷糊糊地,他聽到有人對他說,樊噲已經跟皇後串通好了,就等陛下您死,然後他們就殺掉戚夫人和如意。這明顯就是戚夫人在做最後的努力,想激怒劉邦,可惜雖然惹怒了劉邦,但卻沒有任何實效,反而把樊噲等人給徹底得罪了。
劉邦一聽又有人背叛他,大怒,一點也不做考慮,就讓陳平和周勃去軍營裏把樊噲給殺了,直接把人頭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