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之爭(1 / 2)

劉邦晚年,心裏最大的隱憂除了匈奴威脅、異姓諸侯叛變外,就要屬繼承人的問題了。已立太子是呂後所生的劉盈。

可能是劉盈從小就和老爸分離,劉邦不是在跑路就是在幹事業,沒空回家來看看自己的老婆孩子,所以父子兩人的感情比較生疏。甚至在一次劉邦被楚軍狂追到時候,幾次把劉盈推下車好自己快點跑。

等到劉邦掙下這份天大的家業,老婆呂雉做了皇後,劉盈順其自然地做了太子,劉邦和這個兒子的接觸也開始多了。這時他才發現,劉盈生性仁慈、軟弱,很不適合剛建國的國情,內憂是那些武將的威脅,外患是匈奴的侵擾,這種性格控製不了大局,沒有一代雄主的風範。

劉邦有一個寵妃叫戚夫人。據說這位戚夫人美如天仙,劉邦對她很是迷戀。有時候商量國事的時候,當著群臣的麵,劉邦還把她抱在懷裏,可謂愛不釋手。而戚夫人也夠爭氣,很快就給生了個兒子,就是趙王劉如意。

劉如意跟劉盈不一樣,這孩子聰明伶俐,堅決果敢,相對來說,更像劉邦一點,所以劉邦對他十分寵愛,不禁產生了廢掉劉盈讓劉如意做自己繼承人的想法。

戚夫人自然明白母以子貴的道理,再說眼看著劉邦歲數也大了,也沒幾天日子了,自己也該想想後路了!如果自己兒子當上了太子,日後自己就是太後,那自己就坐享人間富貴了。於是,這位戚夫人就整天在劉邦吹枕邊風,時間一久,劉邦本來就有這心思,就答應了她。

過了幾天,劉邦就在朝堂上,簡單地把自己的想法透露給大臣們,試探試探大家的反應。結果群情激憤,一致反對。尤其是劉邦的老鄉周昌,當時身為禦史大夫,明確提出反對廢太子。

周昌口吃,他對劉邦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不奉詔。”他因為結巴,把“期”這個字重複了。加上後來三國末期的鄧艾也是口吃,說自己的時候,說成“艾……艾”,所以後人就造出“期期艾艾”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說話不利索。

這還隻是大臣們的意見,對廢立太子這件事,最生氣的莫過於劉盈的生母呂後了。這麼多年的患難和孤獨,長年的顛沛流離再加上幾年的牢獄之災,讓呂後再也不是劉邦初見時的那個純情少女了,她開始變得敏感而不安,對誰都不信任,就連最親近的老公都能毫不猶豫地把她拋棄,更何況他人呢!

曾經的苦難把她磨煉得堅強而好勝,從她處理韓信和彭越就能看出她的變化。在她心裏,隻有權力才能給她安全感。可現在終於要熬到成功的時候,劉邦居然想著要廢了他的兒子,這是她絕對不想看到的。

雖然呂雉知道大臣們都不同意這件事,但她深知事情如果這樣一直發展下去,劉邦是占據著這件事情的主導權,兒子被廢是遲早的事!

所以她必須做點什麼,不能坐以待斃,要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誰都不能從她手裏搶走即將到手的一切!但她自己想不出什麼主意,身邊人向她提議,說留侯張良計謀無雙,他肯定能想到好的辦法。於是呂後就找到了張良。

張良本來不願意參與到皇上的家事裏麵,但實在被磨不過,而且他從內心裏也不願意看到太子被廢。於是就給呂後出了個主意:“如果能請來商山四皓來輔佐太子,就一定能保住太子之位。”這裏所謂的商山四皓,其實就是四個有文化的老知識分子,才名很高,但是對劉邦很看不上眼,劉邦多次請他們出山做官,他們都拒絕。劉邦對此也是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