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年前,在我服役的部隊裏,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說有一次新兵入伍,負責訓練的連長在檢閱這些新兵時,對隊伍的排列有了疑問,就問值勤排長:“你為什麼把高個子排在第一排,中個子排在第二排,矮個子排在最後一排?”
“報告連長!”排長立正報告,“因為我入伍前是擺水果攤的。”
這種邏輯真讓人啼笑皆非,一時間在部隊裏傳為笑談。
笑話雖然誇張,卻說明了一種現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自覺和不自覺地表現出某些習以為常的行為,但這些行為並不一定是經過了大腦的支配,它隻是人的一種不自覺的行為而已。然而,就是這些不自覺的行為,常常給人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後來,人們常常用“習慣”來形容這些行為,以及隨之而來的、或好或壞的後果。
翻開《辭海》,對“習慣”一詞的解釋是:長時期逐漸形成的行為方式。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隻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天長地久,有的習慣甚至會變作我們本能的一部分。
習慣又多是潛意識的活動,不需要經過大腦。就像人體各種軟件的編程,一旦啟動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繹。可以說,習慣是一種神奇力量,能夠左右我們的行動。
打個比方,習慣就像是走路,一旦人們選擇了一條道路,慣性的力量就會促使自己沿著這條道路一直走下去,並不自覺地強化自己的選擇,很難輕易改變。
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曾經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豬和馬交上了朋友。有一天,豬去馬那裏做客,馬便留豬在馬棚裏過夜。
天黑的時候,豬便鑽進了一個草堆裏睡得舒舒服服的。但是一覺醒來,豬發現馬竟還站著一動不動。豬問馬為什麼不睡覺,馬回答說,自己這樣站著就算已經睡覺了。
豬覺得很奇怪,就問:“站著怎麼睡覺呢,這樣是一點也不安逸的。”
馬回答說:“安逸是你們的習慣。但作為馬,奔跑應該是我們的習慣。所以,即使是在睡覺的時候,我們也隨時準備奔跑。”
正由於享受安逸是豬的習慣,所以,在它們長大長肥之後,擺在它們麵前的便是被主人宰殺的命運。而隨時準備奔跑是馬兒們的習慣,所以,它們才能避免被宰殺,並且被賦予重要的使命。
如此看來,習慣真是妙不可言。難怪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培根說:“習慣是人類的主宰。”可以說,習慣直接影響人的一生。比如,一個人經常發脾氣,時間一久,發脾氣就成了習慣;習慣一旦形成,愛發脾氣就成了他的心理特點,遇事就發脾氣,控製不住;於是愛發脾氣的習慣就演變成了暴躁的個性,而暴躁的個性最終會影響人一生的命運。
習慣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有個美國人叫拿破侖·希爾,很是了不起,他說:“習慣能夠成就一個人,也能夠摧毀一個人。”這話一點也不誇張。實際上,習慣的力量無窮大,足以把一個人拉向墳墓,或者把他推向成功的顛峰。
如果你到印度或泰國旅遊,就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
在不少遊樂場裏,馴象人用一根矮矮的柱子,一條細細的鏈子,竟能拴得住一頭頭重達千斤的大象。本來,憑一頭大象的力量,完全可以輕鬆地掙脫這種束縛。那麼,是大象不願享受自由嗎?當然不是!但,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局麵呢?原來,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開始用一條鐵鏈把它綁在柱子上,來訓練小象了。
一開始,小象也試圖掙脫,以獲得自由。但由於自身的力量尚未長成,無論小象怎樣掙紮,都無法擺脫鎖鏈的束縛。在一次次地掙紮又一次次地失敗之後,受傷的小象認為憑自己的力量根本掙脫不了鎖鏈,便逐漸放棄了掙紮。慢慢地,小象也習慣了這種帶著鎖鏈的生活方式。於是,它不再做任何掙脫鎖鏈的嚐試,直到長成了龐然大物。
此時,已經成年的大象完全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自己身上的鎖鏈,但在它的慣性思維裏,它仍固執地認為,擺脫鏈子是自己永遠不可能辦到的事情。於是,它連掙紮的念頭都沒有了。這時的大象,已經變得對身上的枷鎖習慣式的無動於衷。它根本想不到,隻要再嚐試一下,就可以輕鬆擺脫自己身上的枷鎖。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習慣,它的力量大得很!正如英國的塞·約翰生所說:“習慣的鎖鏈隱而不易覺察,直到有一天牢不可破時,人們才會發覺其存在。”在這個故事裏,遊樂場裏的小象是被實實在在的鎖鏈綁住的,而大象卻是被看不見的習慣力量所綁住的。
就在我們的周圍,我們的生活和事業中,小小習慣造就了多少輝煌成果,而又毀掉了多少美好的人生!小小習慣,能給人類生活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確實是力大無窮。因此,究竟該如何對待習慣,值得每個人認真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