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6(2 / 3)

多年前,美國華盛頓的傑斐遜紀念堂前的石頭腐蝕的很厲害,很不美觀,令管理人員大傷腦筋。怎麼辦呢?如果隻是淺層次的思考,大家能想到的辦法就是換石頭。但,很現實的一個問題是,這樣做需要花費一大筆錢。而且,新換的石頭可能很快也會腐蝕掉。

這時,管理人員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石頭為什麼會腐蝕?原因很快就找到了,原來是因為維護人員過於頻繁地清潔石頭。

那為什麼需要這麼頻繁地清潔石頭?是因為有很多鴿子經常光臨紀念堂,它們留下了很多的糞便。

為什麼有這麼多鴿子來這裏?這是因為這裏有大量的蜘蛛供他們覓食。

那麼,這裏怎麼會有這麼多蜘蛛?因為蜘蛛是被大群的飛蛾吸引過來的。

為什麼這裏會有大群的飛蛾呢?它們是黃昏時被紀念堂的燈光吸引過來的。

……通過這一連串不斷的發問,真正的原因被找到了。最後,管理人員采取了推遲開燈時間的方法,很輕鬆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由此可見,正確深入的思考、把問題想透徹有多麼的重要!

一個問題出現了,往往有很多方案去解決。隻有不斷深入、透徹地思考,才能找到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思考不透徹的人,也許隻能找到效率低、又浪費時間經曆的“笨辦法”。更有那些不動腦子的人,根本連一條辦法也想不出來,他們麵對難題,隻會束手無措,或者去哀求別人的幫助。

其實,每個人的智商原本都差不多。隻不過有的人肯動腦子,喜歡思考,所以才擅長解決問題。而另外一些人並不是找不到方法,隻不過他們懶得思考罷了。

勤於思考——增強自身競爭力

創新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動力,也是一個員工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我們常說:“窮則思變”,這裏的“窮”可以理解為是被生活所迫;可以理解為是身處逆境、絕境;也可以理解為是對現狀不滿,但我們更希望把它理解為是遇到問題主動去尋求解決的方法,而不是被逼無奈、不得不去做的被動。主動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

有創新才能有發展。一個職場中的優秀員工必定是做事高效的員工,因為隻有高效才能讓員工業績突出,得到老板的賞識。要想高效率做事,員工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而一次、兩次的靈光一現,並不能讓你真正具備過人一等的資本,隻有堅持長期的創新,不斷地創新,才能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超越別人,也超越自己。把創新當成一種習慣,你就是老板需要的那個人。

那麼你具備這樣的能力和素質嗎?在公司裏,老板給你規定的任務,你是否每天重複別人或者自己老一套的方式去完成得呢?如果是,為什麼不鼓起勇氣,大膽創新,想出一個奇妙的好點子,更快、更迅速、更好地完成任務呢?你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別人不能獲得的成功,你就必須要有創新的意識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創新是與思考密不可分的,也許你會有突然的靈光一現,但這畢竟不會是常有的事,而思考則是創新的基礎。讓你的大腦始終處於思考的狀態,才能訓練思維獨辟蹊徑。如果不勤於思考,安於工作現狀,或凡事照搬別人的經驗,遇到挫折與困難時坐等“援兵”,那麼在工作中就無法主動,也就無法高質量地達到目標,也就無法超越別人。因此,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員工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老板不會喜歡一個不肯動腦的員工,沒有自己的思想,老板怎麼可能對他委以重要呢?

勤於思考,還要善於打破思維定勢。在工作中,會出現許多我們無法通過正常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即使能夠解決,也會因為耽誤大量的時間而降低效率。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就成為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而創新無疑就是最佳的選擇。

微軟獨特的麵試方式是體現企業渴望創新人才的典型。

在微軟,每一次麵試通常都會有多位微軟的員工參加。每一位員工都要事先分配好任務,有的會出智力方麵的問題,有的會考反應的速度,有的會測試創造力及獨立思想的能力,有的會考察與人相處的能力及團隊精神,有的專家則會深入地問研究領域或開發能力的問題。麵試時,他們問的問題也都是特別有創意的。比如,測試獨立思想能力時,他們會問這一類的問題:

·請評價微軟公司電梯的人機界麵。

·為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的?

·請估計北京共有多少加油站?

這些問題不一定有正確的答案,但是他們由此可測出一個人思維和獨立思想的方式。

微軟的這些考題沒有標準答案,也不是為了為難應聘者,而是用來測試一個人思維和獨立思想的方式。這類題每個人都可以做,但做好它卻非常不易,而且這類題目事先也是無法準備的,所以不但可以測試出一個人邏輯思維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測出隨機應變的能力。

由此可見,富有創新精神,培養具有創造力和潛能的思維方式,對員工本人和企業來說都是非常主要的。

創新需要時時進行,如果你能在剛工作時就展現這方麵的能力,那你就能很快從一大堆信任中脫穎而出,領先一步。創新是成功的源泉和牽引力,創新就是摒棄舊的過時的即將遭淘汰的方法,去挖掘一種新方法。無數成功的例子告訴我們,創新是成功的必備要素。

法國自然科學家亨利·法柏用鬆樹毛蟲做了這樣一項實驗。這種鬆樹毛蟲以鬆針為食,它們有互相跟隨的本能,走在前麵的那條要邊爬行邊吐出一條絲,走到哪裏,絲就吐到哪裏,後麵跟著的蟲就不會迷路。實驗開始,亨利首先在花盆中央放了一些鬆針,然後把一隊毛蟲引到花盆上,等到全隊的毛蟲爬上花盆邊緣形成圓圈時,他就用布將花盆四周的絲擦掉,僅留下花盆邊緣上的絲。鬆樹毛蟲開始繞著花盆邊緣走,一隻接一隻盲目地走,一圈又一圈重複地走,它們都認為隻要有絲在路上,就不會迷路。如此走了許多天,這些毛蟲終於因為饑餓力竭而死亡,根本不知道其實幾厘米處就有豐富的食物。

鬆樹毛蟲的下場是悲慘的,他們認為隻要有絲在,就證明有其他的同類從此經過,並獲取了食物,因而才會堅持不懈、死心塌地地走下去。是的,這是他們的本能,但走在最前麵帶路的那隻鬆樹毛蟲應該去遵循什麼樣的本能呢?可見,這種本能是在無數次的這種盲目跟從中形成的懶於思考的習慣。而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們奮鬥到底卻全盤失敗。就像沒有目標的船,開往任何方向都會是逆風的。

很多人認為創新是企業領導者的事,與自己無關,這種認識是完全錯誤的。正如傑克·韋爾奇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創新的人,關鍵是看我們有沒有創新的勇氣和能力,能否掌握創新的思維方法和運用創新的基本技巧。”其實,創新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每個人都有某種創新的能力。但問題是有沒有發揮你的創新能力,職場中的許多人養成了一種惰性,隻是每天重複性地完成工作,甚至就根本不去想創新的事。他們一切都按固定的模式去做,結果做來做去,始終平平庸庸,沒有絲毫的改變和進步,這樣的人何談競爭力?

我們知道,一個企業的發展和創新來源於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員工,而且隨著信息經濟的飛速發展及產品換代升級的周期愈來愈短,企業的用人觀念也不斷更新,創新能力被提到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一名員工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越來越被現代企業的老板們所看重,尤其對知識型企業來說,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前提。

企業需要有創新能力的員工來推動它的發展,增強企業的競爭力。IBM總經理沃森信奉丹麥哲學家哥爾加德的一段名言:“野鴨或許能被人馴服,但是一旦馴服,野鴨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無法海闊天空地自由飛翔了。”他說:“對於重用那些我並不喜歡卻有真才實學的人,我從不猶豫。然而重用那些圍在你身邊盡說恭維話,喜歡與你一起去假日垂釣的人,是一種莫大的錯誤。與此相比,我尋找的卻是那些個性強烈、不拘小節以及直言不諱似乎令人不快的人。如果你能在你的周圍發掘許多這樣的人,並能耐心聽取他們的意見,那你的工作就處處有利。”

創新是一個人凝聚的才華和智慧在一個合適的時空中得到了完美的釋放,從而創造出了

令人羨慕的業績。創新要著眼於未來,時時更新自我。對於習慣於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的人來說,創新是件艱難的事。新的遊戲規則應該是:向“未來的經驗”學習,想象你不曾體驗過的東西,然後從中學習。去夢想未來的事物,在心中描述他們,跳躍的靈感往往從中產生。

麵對競爭激烈的職場,你要扮演的角色由你自己來決定,誰也不甘心居於人後,那你就應該不斷地超越平庸,追求完美,嚐試別人不敢做的事,走別人不願走的路,你才能成功。

別人的成功無法複製,一味地模仿自然也是不可取的,但借鑒一些東西總要比盲目地摸索好得多。可是,你要清楚自己借鑒的是什麼,是方法和思路,也是學習的途徑。這並不意味著既然是成功的,就可以全盤照抄。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頭腦,學會獨立思考,利用自己的智慧悟出其中的真理,學習別人的精髓、觀念和方法,從而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走出自己有新意並且成功的路來。

麥當勞這個美國的著名快餐品牌,近年在歐洲的發展並不順利,但在法國卻是例外。45歲的丹尼斯·漢尼奎在他任麥當勞法國地區總經理的7年中,根據歐洲客人的習慣和愛好進行了許多改變:增加了季節沙拉、法國蛋糕等新品,引入耳機供客人欣賞音樂,人們可以坐在麥當勞的餐桌旁悠閑地聊天,而不僅僅是狼吞虎咽漢堡包。

對一個傳統的快餐巨頭進行改變並不是容易的事,這樣的改變使漢尼奎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和反對。但事實證明,漢尼奎所做的一切是正確的:麥當勞進入了法國最佳銷售名單;在法國麥當勞店裏,每位顧客的平均消費金額是美國的兩倍;麥當勞在法國的分店數目也增加了一倍,超過1000家。漢尼奎在升任麥當勞歐洲區副總裁時深有感觸:“作為管理者,沒有勇氣就不可能成功。”

勇氣,我們常常用它來形容一些做出超常之事的勇敢者。現在,它卻多被用來比喻一個行業的開拓者們,使人無形中有了一種悲壯的感覺。但是,在創新的路上也確實經曆過太多的酸甜苦辣。拱手相讓容易,妥協放棄也不難,而要想堅持和執著,就必須得具有超常的勇氣。

敢於創新——創新不是某些人的專利

創新能力,是每個正常人所具有的自然屬性與內在潛能,普通人與天才之間並無不可逾越的鴻溝,惠能和尚甚至說,“下下人有上上智。”創新能力與其他能力一樣,是可以通過教育、訓練而激發出來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提高發展的。它是人類共有的可開發的財富,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能源”,並非哪個人所專有。

因此,隻要善於思考,創新無處不在。縱觀古今中外,相關的例子數不勝數。

1993年夏,在世界的創造學會研討會上,日本專家村上幸雄說,請諸位動動腦筋,說出曲別針的各種用途,看誰說得多而奇特!與會者大約說了20來種。有位專家遞條子說有30000種,其他人不信。

第二天這位專家寫上“曲別針用途求解”,講四字概括:勾、掛、別、聯。他突破了思維的格局,創造性地講出曲別針的千萬種用途。他把曲別針的總體信息分解成材質、重量、體積、長短、截麵、顏色、彈性、硬度、直邊、弧度10要素,然後把這些要素用直線連成信息標——X軸,再把有關人類實踐活動進行分解,連成信息標Y軸。兩者垂直相交,構成信息反應場。每軸各點上的信息依次與另一軸各點上的信息相交合,產生若幹種用途。Y軸“電”標與X軸“直邊”或“弧度”相交合,可區別導線或線圈等等。

曲別針有30000種用途”。這種創新思維、創意技巧,令人歎為觀止。

眾所周知,Intemet出現在70年代、80年代已經廣為人知,但為什麼到了90年代才突然大放異彩,並得到迅速發展呢?在這裏,除了在網絡技術上多年的積累以及技術逐步成熟外,WWW技術的產生和引爆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其實,從原理上講,WWW技術不是什麼新的發明,也不複雜,但通過巧妙組合與集成——也就是一種創新,就引發了一場變革。而這種變革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引起了信息化社會、信息化產業等方麵的進步。

整個社會,都要求我們發揮創造力,不論是公司、工廠,都是發揮創造力的有利環境。利用經營學、行為科學,提高創造性的政策和有效的條件。

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和柏拉圖的思想幫助弱小的雅典進入了世界最初的民主政治,即使那是十分有限的民主。牛頓卓越的新發現以及17世紀英國科學黃金時代的到來,為英格蘭工業革命鋪平了道路。亨利·福特的獨特而新穎的成批生產原則,奠定了美國經濟在20世紀的重大突破。盧瑟福的才思迎來了原子時代……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的理論提供了政府所需要的經濟理論,然後改變了社會。托馬斯·愛迪生擁有1093項專利並且使電力遍及世界。

當雷·克洛克第一次光顧麥當勞兄弟的漢堡包酒吧時,還隻是一個中年的牛奶攪拌機銷售商。他采用了麥當勞兄弟的基本理念,並把它與其他東西拚合,結果帶給世界的卻是最大的快餐連鎖網。

創新既需要發散思維開拓道路,又需要收斂思維把握方向;既需要形象思維的直覺,又需要邏輯思維的推理。它需要的不是單個腦半球的專長,而是需要左、右半球的互補和合作。科學史、藝術史、軍事史、創造史中大量的創造者的創新實踐表明,隻有保持兩種思維的良好的張力,才能取得較大的創新成果。

創新能力乃是人的最高本質力量。惟有創新,才有日益發達的科學技術;惟有創新,才有日臻完善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機遇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有較高的創新能力。

方法創新能夠突破原有的框框,是機製創新的重要方麵,需要創造性地在創新理論與實踐方麵加以結合。

在實踐中,當你發現自己陷入困境,就應另辟蹊徑,讓思路發散,多方向、多角度地分析和思考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發散思維方法與靈感往往是有緣分的,當它在跨進一個新的領域時,就常有靈感相伴隨。

隻要善於思考,創新無處不在。創新既需要發散思維開拓道路,又需要收斂思維把握方向;既需要形象思維的直覺,又需要邏輯思維的推理。它需要的不是單個腦半球的專長,而是需要左、右半球的互補和合作。

出奇製勝——突破思維定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為習慣定勢所局限,結果得出的結論往往與事實有極大的出入,這就是習慣的障礙,或者稱之為思維定勢。

一列火車正經過隧道,車廂裏突然沒了燈光,到處漆黑一團。相對而坐的4個人分別是法國軍官、德國軍官、年輕漂亮的小姐、滿臉皺紋的老太婆。

突然,他們聽到一聲響亮的親吻聲,隨之是一聲響亮的耳光聲。4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活動開了:老婦人欽佩小姐有節操,不輕易讓人占便宜;漂亮小姐很納悶,竟會有人去親吻那滿臉皺紋的老婦人;德國軍官很委屈,自己沒做荒唐事,幹嘛挨耳光;法官軍官很得意,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傑作。

原來,燈一滅,法國軍官響亮地吻了一下自己的手背,隨即給了德國軍官一記耳光。一個惡作劇,引來諸多誤會。

他們都是怎麼想的呢?

老婦人想:被親吻的當然是年輕漂亮的小姐,而絕不會是其他人,自己更不是了;甩耳光的自然是那位不願受辱的小姐。所以,她欽佩小姐。

小姐想:自己沒有被親吻,那麼,能被親吻的就隻有那個老太婆了;連滿臉皺紋的老太婆都親?真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德國軍官想:自己沒有去親吻別人,那麼,幹壞事的一定是那位法國軍官;被欺負的女人打錯了人。自己遭殃,白挨打。

這一切都在法國軍官的預料之中,也是他搞惡作劇的依據。習慣是人的思維定勢,它常常左右著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

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習慣。好習慣、好經驗當然是一筆財富。應該很好地珍惜。但不好的習慣卻常常會變成前進中的障礙。比如,養成工作有計劃、每天寫日記、時時講衛生等習慣都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身陷崩塌的礦井,孤立無援又死守衛生習慣,寧可幹渴而死,也不肯用惟一可用的腳下的皮鞋舀水喝,苟延性命以待救,那習慣就是致命的了。

善於總結自己的心得,學習他人的經驗,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事事套用經驗,也會弄巧成拙。有這麼一個故事:

某空軍大隊召開誓師大會,隊長衝著隊員大聲問: “有決心沒有?”回答之聲氣如洪鍾:“有!”接著又問:“有孬種沒有?”回答之聲更加洪亮:“有!”好大一會,人們才醒悟過來,繼而哄堂大笑。用不著多解釋,這就是最形象的習慣性思維定勢。

再看著名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一頭驢子馱著兩大包鹽趕路,壓得喘不過氣來。過河時,驢子不小心倒在水裏,掙紮許久才站起來。這回,它高興了,因為背上的重量輕了。

過了幾天,驢子馱著兩大包棉花,走到河邊,想起上回馱鹽的事。它想,幹脆到水裏泡一泡,再減輕一下負擔。不過,這一次它非但未能輕鬆一下,連站也站不起來了,把命也給搭上了。

這個悲劇的原因就在於經驗和習慣。它告訴我們,經驗要因時因事因地製宜,不能生搬硬套。對於創造性思維而言,經驗就更不能輕易派上用場了。當經驗與習慣一旦形成,積澱在腦海裏,便會左右你的思維,最終讓習慣牽著你的鼻子走。

一個人的潛在意識通常是難以改變的,它經常會配合你本身的習慣或所曾犯過的錯誤,而把這些不愉快的經曆返還給你。換言之,當你在潛意識中製造消極的觀念後,潛意識便會將製造過的差錯想法,不按時地任意歸還於你。

因此,在你的習慣過程中,極可能將你誤導。

為避免遭受原有潛意識的誤導,最好的方法莫過於以積極性的立場灌注於潛意識中,並努力培養積極的想法。這樣做,就等於是在向你的潛意識灌輸真理。而不久之後,你的潛意識也將開始把這些真理歸還於你。

克服思維定勢絕對沒有你想像中的那般困難,而是可以設法克服的。無論在培養這種積極想法之初,你的信心多麼微小,隻要持續保持這種想法,你必能獲得成功。

創意思維——創造不是什麼神秘的事情

不要以為創造是多麼神秘的東西,其實這個過程很簡單。心理學家們根據科學家發明創造的過程,提出了創造活動四階段的學說。

首先是準備階段。從各種角度研究問題,收集資料,分析所有相關的事項;其次是醞釀階段。這一階段對問題非常關注,但不會有明顯的進步,是困擾和焦灼的階段;

然後是啟示階段。在經過長期的思考後,突然產生了解決問題的主意、設想或線索,也就是所謂的靈感。最後是查證階段,檢驗設想是否恰當,以明確的萬式完成。

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還總結出了創意思維的12個步驟。

1、界定你的問題。能否成功地解決問題,首先在於能否科學地界定你的問題。很多人之所以屢屢失敗,就因為一開始就走到錯誤的道路上。隻有正確界定你想要獲得的東西,才能在現實與理想結果之間搭起橋梁。

2、收集所有的材料。創造力來源於對舊的材料進行新的組合。所以,你要盡可能地收集所有你能收集到的材料。如果你是一個訓煉有素、堅持不懈的信息尋求者、一個喜歡提問題的人、一個熱愛挑戰的人。

3、打破模式,你就會成為傑出的創意家。要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你必須打破舊有的束縛,以一種自由的方式看待它。你必須開辟新的道路,尋找新的突破點,發現新的聯係。

4、走出你自己的領域。試著跳出你原有的框架,如果站在另外的領域裏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因此,要不停地注意新知識和新趨勢。

5、嚐試各種各樣的組合,一個新想法總是各種已知要素的新組合。

6、使用你所有的感官。有意識地使用你所有的感官。記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怎麼產生的嗎?那時候他在做著白日夢,想象著他騎在光束上作宇宙旅行。

7、關掉,讓它醞釀。當你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也進行了很久的苦思,仍然沒有好的想法。沒關係,你可以暫時休息一下,交給潛意識去處理。而你,最好去做點別的事情。

8、放鬆自己。讓自己進入深層放鬆狀態,這時潛意識就會活躍起來。

9、把它帶進睡眠。眾所周知,門捷列夫就是在夢中發現了元素周期表的。當你睡覺時,潛意識卻不會休息。就像最著名的創意大師之一、廣告業巨子奧格威所說:“你必須給你的潛意識下指令,然後關掉你的思想過程,等待某種東西,等待你的潛意識對你說‘嗨,我有了一個好想法!”’

10、靈感出現。這個不用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