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6(1 / 3)

第五章 思維習慣:善於思考,勇於創新

把“優秀”從“名詞”轉換成“動詞”讓我們在這一刻意識到,並能從現在做起,堅持自己的理想,不管即將麵臨的何種狀況,跳下懸崖找條生路,放棄其實也是種智慧,知道如何退的人才能更好把握前進的速度。

主動思考——莫做工作機器

對於企業來說,一個善於思考的員工,要比一個隻知幹活而不知動腦的人更重要。注意觀察市場、研究市場、分析市場、把握市場的人才能成為不可替代的人,才能成為企業真正主宰。所以,不斷思考、改進是你必須要做的事。

粗劣的工作,就會造成粗劣的生活。工作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做著粗劣的工作,不但使工作的效能降低,而且還會使人喪失做事的才能。所以,粗陋的工作,實在是摧毀理想、墮落生活、阻礙前進的仇敵。

事無大小,每做一事,總要竭盡心力,不斷思考改進,這是成功者的一種標記。凡是有所作為的,都是那些做事不肯自安於“尚可”或“近似”,而必求盡善盡美的人。為全世界創立標準、新理想、而撐著進步旗幟的,也都是這一類人。在他們的天性中,有著善於思考的特質。

有人說:“無知與敷衍了事所造成的災禍不相上下。”有許多青年人的失敗,就在於“敷衍了事”這一點。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從來不會是絕對可靠、絕對正確的;他們的工作,也總需要他人的複核、調整。這樣的人,永遠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

成就最好的工作,需要經過充分的準備,並付諸最大的努力。如果養成了三思而後行的習慣,你就會少犯些錯誤,少走些彎路。而這一點正是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分水嶺。

一位老板在他的回憶錄上這樣寫道:

“事實上往往有些員工接到指令後就去執行,他需要老板具體而細致地說明每一個項目。完全不去思考任務本身的意義,以及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

我認為這種員工是不會有出息的。因為他們不知道思考能力對於人的發展是多麼重要。不思進取的人由接到指令的那一刻開始,就感到厭倦。他們不願花半點兒腦筋,最好是能像電腦一樣,輸入了程序就不用思考把工作完成。”

效率來自於自己的主動,主動的人是最聰明的人,是團隊中最好的夥伴,是人人都想要有的朋友。永遠要記住,主動精神是你最好的老師。在一切困難的時候,主動精神可以幫助你,而不是運氣。

公司的成功取決於你與你對公司的建議。你有權“異想天開”,雖然不是所有主意都會被采納,但是你提出的每一個主意都會給予考慮。公司鼓勵員工不斷地挖掘思路,充分發揮主動性,不斷地想出更新更好的工作新辦法,這也是每個員工的義務。

“這是我的工作!”這句話很少在工作場所中聽得到,人們可能更習慣於聽到“這不是我的事”,但是作為一名優秀的員工,人人都應主動去工作和承擔責任。以主動的、積極地態度來實現與達到公司的共同目標。

“主動性”是企業評價一個員工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其核心就是看他是否主動地去工作,是否主動地去思考。

有一家公司,為了鼓勵員工積極地創造和參與企業經營,設有一個總經理特別獎,專門用於獎勵工作表現突出或提出的方案對公司的運作有明顯改善的員工。你可以帶著改善你所在機構運作的主意或方案去找你的直接上級或總經理。公司還鼓勵節省費用的主意隨時隨地貢獻出來,並對那些想出有效的節省開支主意的員工給予獎勵。

企業強調員工要發揮工作的主動性,就是希望每個員工不要凡事都依靠領導,不要等領導有了指示才去工作。每人都負責一攤工作,員工就是自己管著的這一攤工作的負責人。公司要求大家一定要有一種主人翁的姿態,主動地去考慮自己負責的工作,提出有益的建議,想出各種辦法,把自己負責的工作做好。

多動腦筋——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思考

人一思考,上帝就笑了。人不斷地思考,上帝就經常笑容滿麵。

智者說,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忘記思考。

一天晚上,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走進實驗室,時間已經很晚了,實驗室裏有一個學生仍然俯身在工作台上。“這麼晚了,你還在幹什麼?”盧瑟福問。

“我在工作。”學生隨即回答說。

“那你白天做什麼了?”“我也在工作。”“那麼你早晨也在工作嗎?”“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在工作。”學生帶著謙恭的表情承認了,並等待著這位著名學者的讚許。盧瑟福稍微沉吟了一下:“可是,這樣一來,你用什麼時間來思考呢?”

一個人能否進行創新、創造,除了社會條件和勞動態度以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就是為自己留下一片空間,開動腦筋,認真思考。

誠然,一切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實踐。但如果每天忙忙碌碌,從不思考,也是非常可怕的。人之所以是人,就因為懂得思考。動物是不思考的,所以動物依然是動物。

因此,一定要從實踐出發,“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思考的習慣”,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實踐是一種磨礪,思考同樣是一種磨礪,而且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磨礪。

有了思考空間,才能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有所發現。牛頓把“蘋果從樹上自由落下”留在了思考空間,啟示他探索出了“萬有引力”;瓦特把“壺蓋被開水頂動”留在了思考空間,引導他發現了蒸汽機;伽利略把“不同長度掛燈的搖擺”留在了思考的空間,促使他發現了等時性原理……諸如此類的現象,尋常人熟視無睹,惟有具有探求精神的人,才把它留在思考的空間,並通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致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有了思考的空間,才能從前人的“定論”中有所突破。

亞裏士多德曾斷言:物體從高空落下,“快慢與其重量成正比”。麵對早巳“蓋棺”的“定論”,伽利略不是“連想都不去想”,而是重新用實踐檢驗它是否是真理。

他拿著兩隻大小不同的球,跑到比薩斜塔上一次次往下扔,結果證明亞裏士多德的斷言是錯誤的。不僅如此,伽利略還從中掌握了物體運動的軌跡,推動了力學的發展。

“在你眼裏,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你跪著。”站起身並拉開一定的距離,你就會發現,偉人也是人,他們麵對各種條件的局限,他們同樣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不足。跪倒在“電磁波穿過空氣層就會一去不複返”這一“定論”的腳下,馬可尼就不能把信號送過大西洋,開創無線電事業;跪在牛頓“時間、空間絕對不變”這一“定論”的腳下,就沒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上這些,不都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結果嗎?

有思考的空間,才能對自身實踐有理性的提升。在工作順利時,有些人的頭腦往往被成績裝得滿滿的,失去了思考的空間,其後果不言而喻。其實,成功時要思考的問題很多。成功的條件是什麼?發展的前景是什麼?要繼續開拓前進,還需要做什麼……在這樣的關節點上多思多想,才能使我們保持清醒頭腦。

遇到挫折更要有思考的空間。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是有條件的。條件便是動腦筋,找出原因,接受教訓。現實情況往往是,一有失誤,有人便說:“沒關係,隻當是交了一次學費。”如果別人這樣說,作為一種熱情的勉勵和鼓舞,當然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但如果自己先這樣講,那就未免有失慎重了。失誤是允許的,然而不能忘記,我們的目標是成功。

有了思考空間,才能有一個再創造的天地。知識、經驗可以為我們提供思路,使我們輕車熟路地解決許多以前遇到過或未遇到過的問題,並且給我們提供規律原則。但另一方麵,正是這樣的規律太多,則可能給我們提供僵化的教條。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定勢”,它是指人們在解決問題時,過於相信從前解決問題所用的方法。當人們習慣於做什麼,就很容易養成一種思維偏見,成為習慣的奴隸,墨守成規,雖然掌握了規律,卻輕視了創造。所以,我們 對待知識和經驗應防止習慣和頑固,在頭腦中留一片思考的空間,讓給創造。

無論你處境如何,都要留點時間去思考。在順境中多思考,我們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穩健前進的腳步;在逆境中多思考,我們會找到失敗的症結,踏上通往成功的道路。

打破常規——從思維的“囚籠”中解放出來

就在我們周圍,生活著無數“囚徒”,思維的囚徒。

這些人都有“自身攜帶的柵欄”,他們把自己關在裏麵,終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創新的思維,就在這日複一日的囚禁中死掉了。

在廣袤無垠的印度洋中,一艘輪船不幸觸礁,沉沒在汪洋大海裏。幸存下來的11個船員,拚死爬上一座孤島,總算撿了條命。

然而且慢,倒黴的事情還在後頭。原來這島上除了石頭還是石頭,根本沒有吃的東西。更要命的時,在烈日的暴曬下,每個人都渴得要死,可島上一滴淡水都沒有。

餓了還可以抓魚吃,但沒水喝豈不是死路一條?

盡管四周都是水——海水,但誰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澀還鹹得要命,根本不能喝。於是,11個人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老天下點雨,或者過往的船隻能發現他們。

幾天過去了,天上仍然烈日如火,沒有任何下雨的跡象。周圍除了一望無際的海水,也沒有任何船隻經過這個島。漸漸地,10個船員支撐不下去了,紛紛渴死在孤島上。

當最後一位船員也快要渴死的時候,他實在忍不住了,瘋狂地撲進海裏,“咕咚咕咚”喝了一肚子水。然而奇怪的是,他居然一點也覺不出海水的苦澀。心裏想:也許是自己臨死前的幻覺吧。他掙紮著爬上岸,然後靜靜地躺在島上,等待著死神的降臨。

一覺醒來,船員發現自己居然還活著。他驚奇萬分,於是每天靠喝島邊的海水度日,終於等來了救援的船隻。當人們化驗這海水時發現,由於有地下泉水不斷翻湧,實際上,這裏的海水是可口的泉水。

而那10名船員,守著甘甜的泉水,竟活活渴死了!

人生而自由,為何甘心“自囚”?你不是一個囚徒,為什麼不大膽的走出來,讓你的創新思維重見天日,大放光芒?當你打破常規之日,就是衝破牢籠之時。

在學習生活中勇於獨立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善於注入創意,在職業生活中精於自主創新,正是能夠從自我囚禁的“牢籠”裏走出來的鮮明標誌。

創新的最大障礙,就是常規思維的慣性,又叫“思維定勢”。這種慣性每個人都有,隻不過有強有弱,它就像無形的牢籠,將人牢牢束縛住。當它在支配常態生活時,還似乎有某種“習慣成自然”的便利,所以不好說它的作用全不好;但是,當麵對創新的事物時,如若仍受其約束,就會形成對創造力的障礙。

要從自囚的“牢籠”裏走出來,首先就要還思維狀態以自由,突破常規思維。

傳統的想法會凍結你的心靈,阻礙你的進步,幹擾你的創造能力。以下是對抗傳統性思考的方法。要樂於接受各種創意。要摒棄“不可行”、“辦不到”、“沒有用”、“那很愚蠢”等思想渣滓。

其次,突破常規不僅要求打破傳統思維,建立理性的思維,還要求人們敢於幻想。

每一個人都具有想像力,而想像力正是創造力的泉源。將夢境中所見盡量描繪出來,就是一種想像力的運作;發明一樣東西或創造一樣東西,也都是在發揮想像力。

想像力豐富的人,好奇心會比別人強十倍。而好奇心強烈的人,不但對於吸收新知識抱有高度的熱忱,並且經常搜尋處理事物的新方法。

因此,想象力越強,創新的能力也就越大

人生而自由,為何甘心“自囚”?你不是一個囚徒,為什麼不大膽的走出來,讓你的創新思維重見天日,大放光芒?打破常規之日,就是衝破牢籠之時。

出奇製勝——創新是進步的靈魂

人類的進步,是從創新開始的

翻開曆史就可以發現,哪一個國家和民族善於創新,就發展迅速,就強大;哪一個國家和民族因循守舊,就落後,在世界上就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因此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一論斷是對時代脈搏的準確把握。

創新是進步的靈魂,是經濟增長的活力之源。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

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舉國歡慶,成了北京、中國,乃全世界華人的一大盛事,因為舉辦奧運會是一個“香餑餑”,一塊“肥肉”!可是在上個世紀後半期,舉辦奧運會卻是讓人害怕的事。為什麼呢?

1972年,第20屆奧運會在聯邦德國的慕尼黑舉行,最後欠下了36億美元的債務,很久都沒有還清;1976年,第21屆奧運會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舉行,最後虧損了十多億美元之巨,成了當地政府的一個大包袱。直到今天,蒙特利爾人還在繳納“奧運特別稅”;1980年第22屆奧運會在蘇聯的莫斯科舉行,蘇聯的確財大氣粗,比上兩屆舉辦城市耗費的資金更多,一共花掉了90多億美元,造成了空前的虧損。

麵對這種情況,1984年的奧運會幾乎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還是美國的洛杉磯看到沒有人敢拿這個燙手的“山芋”,就以惟一申辦城市“獲此殊榮”,企圖通過這種方式來顯示其泱泱大國的實力。可是等拿到了舉辦奧運會的權利之後不久,美國政府就公開宣布對本屆奧運會不給予經濟上的支持,接著洛杉磯市政府也說,不反對舉辦奧運會,但是舉辦奧運會不能花市政府的一分一厘……

誰能夠出來挽救這場危機呢?最後,彼得·尤伯羅斯解決了這場危機。彼得·尤伯羅斯是何許人呢?

彼得·尤伯羅斯的情況基本如下:

1937年,他出生在美國伊利諾斯州文斯頓的一個房地產主家庭。大學畢業後在奧克蘭機場工作,後來又到夏威夷聯合航空公司任職,半年後擔任洛杉磯航空服務公司副總經理。

1972年,他收購了福梅斯特旅遊服務公司,改行經營旅遊服務行業。1974年,他創辦了第一旅遊服務公司,經過短短四年的努力,他的公司就在全世界擁有了二百多個辦事處,手下員工一千五百多人,一躍成為北美的第三大旅遊公司,每年的收入達2億美元。他的這些業績不能說是驚天動地的,

但是他非凡的管理才能由此可見一斑。彼得·尤伯羅斯因此擔起了這副重擔,擔任起了奧運會組委會主席。舉辦奧運會的難處是他始料不及的。一個堂堂的奧運會組委會,居然連一個銀行賬戶都沒有,他隻好自己拿出100美元,設立了一個銀行賬戶。他拿著別人給他的鑰匙去開組委會辦公室的門,可是手裏的鑰匙居然打不開門上的鎖。原來房地產商在最後簽約的時候,受到了一些反對舉辦奧運會的人的影響把房子賣給了其他人。事已至此,尤伯羅斯隻好臨時租用房子——

在一個由廠房改建的建築物裏開始辦公。尤伯羅斯激動人心的“五環樂章”開始了,下出了驚人的三招妙棋:

第一招:拍賣電視轉播權。彼得·尤伯羅斯是這樣分析的:全世界有幾十億人,對體育沒有興趣的人恐怕找不到幾個。很多人不惜花掉多年積蓄,不遠萬裏去異國他鄉觀看體育比賽。但是更多的人是通過電視來觀看體育比賽的。因此,事實證明,在奧運會期間,電視成了他們不可缺少的“精神糧食”。很顯然,電視收視率的大大提高,廣告公司也因此大發其財。彼得·尤伯羅斯看準了,這就是舉辦奧運會的第一桶金子。他決定拍賣奧運會電視轉播權!這在奧運會的曆史上可是破天荒的,原來的奧運會都是免費轉播。

要拍賣就要有一個價格,於是有人就向他提出最高拍賣價格1.52億美元。

尤伯羅斯微微一笑:“這個數字太保守了!”

組委會一致認為,1.52億美元都已經是天文數字了,那些嗜錢如命的生意人能夠拿出這樣一大筆錢就已經不錯了。大家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他,覺得他的胃口也太大了。

精明的尤伯羅斯早就看出了這一點,不過隻是微微一笑,沒有做過多的解釋。他知道,這一仗關係重大。於是,他決定親自出馬,來到了美國最大的兩家廣播公司進行遊說,一家是美國廣播公司(ABC),一家是全國廣播公司(NBC)。同時。他又策劃了幾家公司參與競爭。一時間報價不斷上升,出乎人們的意料,就這一筆電視轉播權的拍賣就獲得資金2.8億美元。真可以說是旗開得勝!

第二招:拉讚助單位。

在奧運會上,不僅是運動員之間的激烈競爭,還是各個大企業之間的競爭,因為很多大企業都企圖通過奧運會宣傳自己的產品。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競爭常常會超出運動場上的競爭。

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尤伯羅斯想方設法加劇這種競爭,於是奧運會組委會作出了這樣的規定:本屆奧運會隻接受30家讚助商,每一個行業選擇一家,每家至少讚助400萬美元,讚助者可以取得在本屆奧運會上獲得某項產品的專賣權。魚餌放出去之後,各家大企業都紛紛抬高自己的讚助金,希望在奧運會上取得一席之地。

在飲料行業中,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是兩家競爭十分激烈的對頭,兩家的競爭異常激烈。在1980年的冬季奧運會上,百事可樂獲得了讚助權,出盡了風頭,此後百事可樂銷量不斷上升,嚐到了甜頭。可口可樂對此耿耿於懷,一定要奪取洛杉磯奧運會的飲料專賣權。他們采取的戰術是先發製人,一開口就喊出了1250萬美元的讚助標碼。百事可樂根本沒有這個心理準備,眼巴巴地看著別人拿走了奧運會的專賣權。

照片膠卷行業比較具有戲劇性。在美國,乃至在全世界,柯達公司都認為自己是“老大”,擺出來“大哥”的架子,與組委會討價還價,不願意出400萬美元的高價,拖了半年的時間也沒有達成協議。日本的富士公司乘虛而人,拿出了700萬美元的讚助費買下了奧運會的膠卷專賣權。消息傳出之後。柯達公司十分後悔,把廣告部主任給撤了。

不用細細敘述。經過多家公司的激烈競爭,尤伯羅斯獲得了3.85億美元的讚助費。他的這一招的確比較凶狠。比較一下,1980年的冬季奧運會的讚助商是381家,總共才籌集到了900萬美元。

第三招:“賣東西”。尤伯羅斯的手中拿著奧運會的大旗,在各個環節都“逼”著億萬富翁、千萬富翁、百萬富翁及有錢的人掏腰包。火炬傳遞是奧運會的一個傳統項目,每次奧運會都要把火炬從希臘的奧林匹克村傳遞到主辦國和主辦城市。

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的傳遞路線是:用飛機把奧運火種從希臘運到美國的紐約,然後再進行地麵傳遞,蜿蜒繞行美國的32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沿途要經過41個城市和將近1000個城鎮,全程高達15000公裏,最後傳到主辦城市洛杉磯,在開幕式上點燃火炬。尤伯羅斯為首的奧運會組委會規定:凡是參加火炬接力的人,每個人要交3000美元。很多人都認為,參加奧運會火炬接力傳遞是一件人生難逢的事情,拿3000美元參加火炬接力——“值”。就是這一項,他就又籌集了3000萬美元。奧運會組委會規定:凡是願意讚助25000美元的人,可以保證在奧運會期間每天獲得兩人最佳看台的座位,這就是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的“讚助人票”。

奧運會組委會規定:每個廠家必須讚助50萬美元才能到奧運會做生意,結果有50家雜貨店或廢品公司也出了50萬美元的讚助費,獲得了在奧運會上做生意的權利。組委會還製作了各種紀念品、紀念幣等,到處高價出售……

尤伯羅斯就是憑著手中的指揮棒,使全世界的富翁都為奧運會出錢,他則不斷地把錢掃進奧運會組委會的腰包裏……

現在我們來看洛杉磯奧運會的結果:美國政府和洛杉磯市政府沒有掏一分錢,最後盈利2.5億美元,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跡。

從此,奧運會的舉辦權成了各個國家爭奪的對象,競爭越來越激烈。尤伯羅斯之所以受命於危難之際而最後創造了奇跡,關鍵就是他的奇思妙想,他善於發現可以賺錢的機會,善於發現市場的競爭點……

於是,尤伯羅斯的創新之舉,推動了奧運會的前進。

當我們探究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深思熟慮地認識社會發展“天機”時,我們發現: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其曆史進步地位的確立,都伴隨著一場深刻的、可稱之為“沒有硝煙的戰爭”,那就是思想的革命。

這一點,證之古今,衡之中外,概莫能外。

沒有創新,便沒有進步。因此,一定要養成勤於思考和善於創新的好習慣。其實,創新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難,它隻需要在思維方式上略有改動,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從而打開一種全新的境界。

深入思考——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一個問題出現了,往往有很多方案去解決。隻有不斷深入、透徹地思考,才能找到最直

接有效的方法。如果懶得開動腦筋,則永遠被難題困擾著。

我們一直在強調,遇到問題一定要努力思考,方法總比問題多。然而,很多人遇到難題

時,雖然也思考,但卻總是淺嚐輒止,從來都沒把問題想透徹。這樣一來,自然就想不出好的方法。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正確、深入地思考,在尋找辦法之前,先把問題想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