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要指業餘時間的學習,你可以自由地選擇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內容。學習的內容根據工作需要可以是管理課程,也可以是計算機編程方麵的知識,或者是你感興趣的、對工作中有用的一些知識。比如,你可以到圖書館裏去自修,閱讀一些與工作相關的書籍。
不管以哪種方式學習,隻要能達到充電的目的,就是成功的方式。
能不能走出校門進一步學習,這與一個人的誌向有很大的關係。有誌者,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會放棄學習,因為他知道要實現自己的誌向,就必須掌握必要的知識。他就會利用一切時間和機會去學習知識。
學習什麼時候都不會晚,晚的隻是你的決心。就像蓄電池在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得不補充新的能源一樣。你必須時刻尋求新的知識,來填補你日益空虛的大腦。
讀書要讀活——學習要講究方法
讀書究竟好不好?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
說好的人認為:讀書可以明智,長知識;說不好的人卻堅持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很多人都是讀書讀傻的。
其實,讀書隻是學習的一種手段,並無好壞之分。但讀書卻有死活之別:死讀書隻能把人變成百無一用的書呆子;隻有活讀書、讀活書的人,才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
所謂“讀活書”,就是把書裏的知識變成自己手中的工具。在讀書過程中增長聰明才幹,這樣的讀書才是真讀書。
但是千百年來,也出現過一些“死讀書”或“讀死書”的“書奴”。他們迷信書本,食古不化,人雲亦雲。這樣,雖然他們書讀了不少,但卻不能學以致用,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比如,南北朝時的陸澄,就是一個典型。
陸澄先生從小就好學,那叫一個刻苦。無論行、坐,還是食、睡,都抱著書本在啃。但可惜的很,他啃了兩年的《易經》,卻死活也沒弄明白書中的道理;他想編寫一部《宋史》,可一輩子也沒有完成。
像陸澄這樣死讀書,縱然窮其一生,又有何用?
還是人家郭沫若說得在理:“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不愧是大學者,這話說得就是透徹。同樣是讀書,會讀的越讀越聰明;不會讀的卻死抱書本,越讀越傻,最後不免要當一輩子的“書奴”。
這世上的書呆子已經夠多了,何苦再多你一個?
因此,我們要麼不讀書,要讀就要真正弄懂書中所說的道理、知識,然後再把這些道理、知識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這樣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會讀書。換句話說,讀書、學習要講究方法。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興趣法
無論幹什麼,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讀書、學習概莫能外。有道是“好知之不如樂知之”,讓人高興的知識,誰不想學?人隻要對某些知識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去理解、記憶、消化這些知識,然後掌握它。因此,學習之前,首先建立興趣。
·理解法
學習知識有點像解謎語,不知道謎底之前,自然奇奇怪怪,不知所雲。可一旦理解了,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啊——自然也就掌握了。
比如學習“井底之蛙”這一成語,什麼意思?不明白啊。但我們可以試著去理解它。想像一下,一隻健康的青蛙坐在一口深井裏,眼睛直瞪瞪地望著井口發呆。而井口外麵,則是白雲、藍天,井底則有青草、水、昆蟲。雖然這隻青蛙本身健康,不愁吃喝,然而它卻呆呆的,為自己見不到外麵的大好風景而發愁。
這樣一理解,“井底之蛙”的含義就非常清晰了。
·聯係法
知識並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互相聯係的。就像自然界的食物鏈:兔吃草,而兔又被鷹或狼吃,狼又被虎吃,而鷹和虎死後,其屍體又腐敗變質,供草吸收其營養成分。於是,在這幾種動植物之間,就形成了一個食物鏈,它們就構成了互相聯係的一個整體。
知識也是這樣,所謂一通百通,當我們對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和認識時,我們就可以從與其有聯係的事物中來認識它。
·聯想法
人不是普通動物,人有思維,而聯想則是人類的本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聯想能使我們更好地掌握知識。
比如你學習曆史,感覺書本上的年代、數字枯燥無味。但是別忘了,有些事件是和這些數字緊密聯係的。因此記數字就可以與這些曆史事件聯係起來記,這樣就避免了數字之間的相互幹擾,同時也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起到了雙重效果。
·對比法
在學習中,兩個概念或事物相似,便容易搞混淆。這時,運用對比法就容易區分。也就是說,它們相同的地方我們暫時不講,隻比較不同的地方。而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某一事物的獨特特征。理解了這些獨特特征,也就抓住了這一事物的本質,從而也就能掌握這一事物的有關知識。
·複習法
溫故而知新,不亦樂乎。 這是孔夫子的學習方法。
人的大腦對知識的識記是有一定規律的,教育學家們曾用遺忘曲線做了一個形象的說明,指出如果在你的遺忘之前去複習、鞏固它,那它就能迅速恢複並牢固記憶。
這世上書呆子已經夠多了,何苦再多你一個?因此,我們要麼不讀書,要讀就要真正弄懂書中所說的道理、知識,然後再把這些道理、知識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這樣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會讀書。
邊幹邊學——養成終生學習的好習慣
這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年代,每個家庭都有書報雜誌,並漸漸成了現代人生活的必需品。一個沒有書籍、雜誌、報紙的家庭,等於是一所沒有窗戶的屋子。
因此,身為現代人,要養成終生讀書、學習的好習慣。
看看那些年過古稀、學識淵博的老學者,嘴裏都沒牙了,還仍然念叨著“活到老,學到老”。再看看一些年輕力壯、精力過剩的青年,他們大把地揮霍著有限的青春,卻從不知道學習的緊迫性,這實在另人痛惜。
“各界人士,如商業界、運輸界、製造界的人士,都曾告訴我,他們最需要、最歡迎的大學生,就是那些有選擇書本的能力以及善用書本的人。”耶魯大學的校長海特萊說:“這種選擇書本、善用書本的能力,最好是在家庭中養成。”
如果你很窮,你可以在吃飯、穿衣上節儉,但千萬不要在購買書籍上節儉。花錢學習,你可能會暫時貧窮。不學習,你卻要受一輩子窮——包括經濟上和精神上。
邁克一家,父母子女相約每晚留出一部分時間,為讀書或別種自修之用。晚飯吃完,他們共同休息及遊戲。在一小時之內,或談笑戲謔,或做各種玩意兒,極盡歡娛。一小時後,輪到讀書的時候了,他們各就各位,靜默到連細針墜地都可聽見,或閱讀,或寫字。即使其中有一個人覺得不舒適、不高興、無意自修,他也當靜默著,不去幹擾他人。
對全家人來說,這可真是個好習慣。事實證明,一小時聚精會神,不被幹擾的讀書,其成效確要大過常被幹擾與心不在焉的兩三小時的讀書。
無論你多忙,但他總有很多光陰是虛度的、浪費的。這些虛度的光陰,假使能善加利用,那也能獲得重大的好處。
中國有句古話叫“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前任哈佛大學校長愛略特曾說:“如果人能養成每天讀10分鍾書的習慣,那每天10分鍾,20年之後,他的知識程度,前後將判若兩人。隻要他所讀的都是好的書籍,也就是大眾所公認的世界名著,不管是小說、詩歌、曆史、傳記或其他種類。”
有道是滾石不生苔,堅持不懈的烏龜能快過靈巧敏捷的野兔。如果能每天學習1小時,並堅持12年,所學到的東西,一定遠比坐在教室裏接受4年高等教育所學到的多。
對一個青年來說,平時的學習和進步至關重要。這關係到你的未來,是事業有成,還是窮困潦倒?因為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愈多,才能愈豐富,生活愈充實。因此,我們還應抓緊一切時間,去多讀書,讀好書。
有個年輕人,他經常出門,很少在家。有時乘火車,有時坐輪船,但無論到什麼地方,他總是隨身攜帶著一包書籍,以供隨時閱讀。一般人浪費的零碎時間,他都能用來自修、閱讀。結果,他對於曆史、文學、科學以及其他各國的重要學問,都有相當的見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從而促成了自己一生的成功。
與這個年輕人相比,我們大多數人卻在浪費自己的寶貴零碎時間,甚至在那些時間裏去做對身心有害的事情。
隻有時常激勵自己,不斷努力,保持不斷進取的精神,才能夠在工作中更上一層樓。不斷進步,不斷學習,這一點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改變。
做個有心人——學問俯首皆是
古人早就認識到,不但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裏路。也就是說,讀書學習獲取知識固然重要,但實踐獲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打破了往日對知識的理解。
人們早已認識到:知識與能力並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識並不等於能力。
21世紀對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但不管時代怎樣發展,你都應使頭腦保持清醒,你必須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以後,又明確地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它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
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相應的能力,運用與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即學以致用的過程。中國古代有句諺語:學了知識不運用,如同耕地不播種。
因此,你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