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10(1 / 3)

第九章學習習慣:勤奮求知,不斷上進

無知是一個人最大的悲劇,也是很多人遭遇失敗的根源所在。無數經驗告訴我們,唯有掌握更多知識,才能掌握改變命運的金鑰匙。幸好,“知識是可以取得的東西,今天沒有知識,明天會有;因此,任務在於學習,再學習。”莎士比亞告訴我們:“知識就是我們借以飛上天堂的羽翼。”

提高職場競爭力——失敗皆因無知

從小到大,我們品嚐了太多失敗,卻從不知失敗的根源在哪裏。

其實,失敗的原因千千萬,但歸根到底隻有一個——無知。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說:“我們的生活由於無知而普遍地縮短。”

這話真是一語中的!我們甚至還可以說得更絕對一點:一切失敗皆因無知。這裏所說的“無知”,是廣義的,基本包含三層意思:

1、確實沒有任何知識,也沒有求取新知的意識和能力,這是絕對的無知;

2、有一定的知識,但稍有成績後便因循守舊,不思進取,這是相對無知,無新知;

3、第三種是相對高級的無知,即有知識基礎,也在不斷求取新知,但努力不夠,知識積累和更新的速度不如競爭對手,相對而言,也屬“無知”了。

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相對無知”。

有一則成語叫“江郎才盡”,說的是南朝人江淹,自幼勤奮好學,每天從早到晚都在父親的書房裏讀書吟詩,隻有飯後才和小夥伴玩一會兒。因此,年長後寫出了很精彩的詩文,

一時間聞名遐邇;尤其是《恨賦》、《別賦》二篇,更為曆代所傳誦。當時文壇尊稱為“江郎”。

後因才學超群而進宮做了官。經常一邊飲酒一邊揮筆疾書,幾杯酒完,幾十份文件擬就,其豪情才氣深得上司賞識和喜愛,曾官至“金紫光祿大夫”。但是,隨著官位日高,聲名日盛,而自滿自足,致使青年時期的文思和才華大大減退了。因此人們稱之:“江郎才盡。”惋惜之情、警醒之意,也隻有借江淹自己《別賦》裏的名句才能表達:

“值秋雁兮飛日,當白露兮下時。怨複怨兮遠山曲,去複去兮長河湄……令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無知使我們胸懷狹窄、目光短淺,使我們安於現狀、固步自封,使我們驕傲自滿、鬆懈怠惰,一句話,使我們喪失了最可貴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七八十年代靠“膽子”,八九十年代靠“點子”,那麼從此以後,則必須靠“腦子”。摸著石頭過河的時代結束了,我們已經進入“深水區”。這時候,潮水上漲,你如果仍然沒有“弄潮”的知識,隻能淹死在失敗的海洋裏。

不僅失敗因為無知,而且從古到今,哪一樁人造災難又不是“無知”的結果?

漢高祖劉邦以前是不讀書的,而且最看不起讀書人。然而,在穩坐江山後,他卻告誡自己的兒子說:“我生逢亂世,時值秦始皇禁書,自己反倒高興,以為讀書沒有用處了。待做了皇帝,才知道讀書的重要,讀書使人明白道理。由此而回想過去所作的事有許多不是。”

無知的人,也許撞了大運,會得意於一時,但決不能長久。如果不能及時充電,他們的失敗將是必然的。反觀那些立於成功顛峰的人,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

充實自己——知識決定命運

知識決定命運,這句真理在現代社會得到了有力的印證。

李嘉誠先生是香港首富,新近又躋身世界十大富豪之列。在一次采訪中,有記者問到他如何掌控和管理他那巨大的“王國”,以及如何推動這個“王國”長久前進。李嘉誠先生擲地有聲,一句話說完:依靠知識。

他毫不猶豫地告訴年輕人:“要一邊做事,一邊學知識、科技。我們中國有些學者,不少更是被外國大學聘請做教授的,本身都不一定是大學畢業的。”

李老先生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至今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看書。當追問他前一天晚上看的是什麼書時,他說,我昨天晚上看的是關於資訊科技前景研究的書,我相信這個行業發展會非常快,未來兩三年裏,電影、電視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提電話中顯示出來。我比較喜歡科技、曆史和哲學的書籍,最近對網絡資訊也比較感興趣。

那麼,日理萬機的他又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的呢?李老先生坦言:每天清早不到6點就起床了,打高爾夫球運動一個半小時;白天工作、開會;晚上睡覺前是鐵定的看書時間。

李嘉誠之所以如此好學,隻因為他懂得一個道理:知識決定命運!

由於家庭貧困,李嘉誠少年輟學,小小年紀就走上了打工之路。但環境能毀滅人,也能創造人。苦難的生活迫使李嘉誠早熟,環境也使他處處留心,搶時間勤學知識。

在李嘉誠那個年代,香港雖處戰時,但科技的力量仍無所不在。中國遭受日本侵略,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最終落敗在美國手裏,這一切無不與科技水平有關。可以想像,進入和平年代以後,科技的作用將更為顯著。

年輕的李嘉誠很快就認識到,沒有知識便成就不了大事業。他首先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近期目標——利用工餘時間自學完中學課程。他常常就著油燈苦讀到深夜,有時經常忘了時間,以至於想到要睡覺時,已到了上班的時間。

生活的艱辛已使李嘉誠的意誌逐漸堅強起來,尤其在學知識方麵,他更是有著頑強的毅力。他咬緊牙關勤奮學習,堅持做到學習工作兩不誤。

盡管李嘉誠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卻為無錢買教材而發愁。李嘉誠自小心性高傲,不願受人施舍,更不願欠下人情。因此,他沒有考慮去借。

然而,他工資微薄,不僅要維持全家人的生活,還要保證弟弟、妹妹的學費。他希望弟弟、妹妹不要像自己這樣因生活所迫過早地輟學打工,而能夠一帆風順地讀完學業。那麼,他哪來的錢買書呢?李嘉誠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

他通過觀察,發現大多數中學生將用過的教材當垃圾扔掉,而有些頗有心計的學生卻將舊教材出賣換錢。這樣雖然所得甚微,但畢竟換了錢。

他猜測:既然有人收購舊書,就會有專做舊書生意的書店。然後他開始注意留心考察,結果很容易便證實了他的推斷。李嘉誠於是到折舊書店廉價買些舊教材,一次隻買一兩種。學完之後,又拿到那個舊書店去賣,然後再將賣舊書的錢買回“新”的舊書。就這樣,李嘉誠不僅學到了知識,又省了錢,真可謂一舉兩得。

李嘉誠後來在談起這件事時,仍很得意,似乎那時節省幾元錢比現在賺幾億元還興奮。他說:“先父去世時,我不到15歲。麵對殘酷的現實,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學業。那時我太想讀書了,可家裏是那樣的窮,我隻能買舊書自學。我的小智慧是被環境逼出來的。我花一點點錢,就可買來半新的舊教材,學完了又賣給舊書店,再買別的舊教材。我學到了知識,又省了錢。”

1999年,李嘉誠再次回憶起這段日子時說:“那時候,人家是求學,而我是搶學。”

從這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少年李嘉誠已有了一些商業頭腦。這可以說是李嘉誠平生的第一次生意經,此時,他僅僅14歲。

凡成大器者,聰明是其一,最重要的還是勤奮。雖然在艱辛的環境下,李嘉誠仍能積極“搶學”,充實自己的知識,十分難能可貴。與那些有充分的學習條件和充足的學習時間、卻不思進取的人相比,確可顯示他的與眾不同。

李嘉誠學曆不高,但學識很高,從這裏我們可找到答案。

由此可見,無論你的學曆有多高,都不要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夠多的知識,從而停止學習。你要知道,無知永遠是相對的,今天的大學生,也許明天就成了文盲。所以那些有先見之明的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新知識的追求。

學習應該是一輩子的事。任何人,如果想成大事,可以沒有學曆,但不可沒有學識。一般人認為李嘉誠、王永慶、鬆下幸之助,甚至比爾·蓋茨,都沒有太高的學曆,因而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這顯然是錯誤的。他們隻是沒有令人炫目的學曆而已,學識之豐富,已超出一般高學曆者甚多。

自我教育——隨時隨地給自己充電

一個人走出校門後,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生存。為了填飽肚子,我們一天到晚疲於奔命,慢慢的就會放棄了自己的學習。

然而很快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原有的知識早就老化了,而新知識卻沒有來得及補充。麵對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你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之中。

這時候,給自己充電已經迫在眉睫了。就像蓄電池在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得不補充新的能源一樣。你必須時刻尋求新的知識,來填補你日益空虛的大腦。

很多人是離開了學校之後,才知道了讀書,他們還有成功的機會。不幸的是,有些人隻是發出歎息,說什麼悔之晚矣。

其實,學習什麼時候都不會晚,晚的隻是你的決心。

充電完全是一種自主的活動,你可以去學自己想學的知識。也就是說,你覺得什麼對你有用,你才去學;而對你沒用的知識,你就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而這,更有利於你在某一方麵取得很快的進步。

一般而言,充電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幾種:

獨立式學習

所謂獨立式學習,就是你要獨立完成一項具有挑戰性工作。當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得自己去想辦法,拿出一些具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這對於培養你獨立思考和創造性的能力都是很有好處的。這種學習方式,可以促進你為獨立完成工作去學習新的技能,迎接更大的挑戰。

貼身式學習

你可以在同事中找一個“師傅”,然後觀察“師傅”是如何工作的,並從中學到一些新技能。在這種方式下,你就如同“師傅”的影子。

開放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