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性格解析1(2 / 2)

然而,日本人能將外和與內和很好地整合在一起,他們一方麵崇拜強者,謙虛好學,另一方麵他們重義與情,殷勤重禮,勤如蟻蜂,追求完美,崇尚榮譽……這些都是促進日本社會不斷進步的內因。

明治維新前,日本人在對待列強的態度上,不是被仇恨淹沒理智,而是學習、反思和自強!

日本人在強大起來後,不但不驕傲,反而大肆宣揚日本沉沒論和中國威脅論,以時刻保護這個資源貧乏的島國國民的危機意識。

無論是用單一的象征物台風、火山、櫻花和辣根來象征日本人性格,還是用菊與刀,冰與火等對立的象征物來代表日本人的性格,都代表了日本人性格的雙重性、兩麵性,代表了日本剛柔曖昧,複雜矛盾而又統一的性格。

日本人一方麵喜歡菊花和詩,另一方麵又喜歡刀和富士山;既自卑而又自大;既隱忍如龜而又舍身為公;既迷戀柔美而又崇武尚勇;既順隨如風而又勇於以小博大……日本人的性格像台風、火山一樣具有極端性、二重性和多變性,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矛盾而又統一,現實,好學,崇拜強者,積極進取,追求完美,嗜潔如命,輕浮縱情……

中日之間,時而鬥爭,時而合作。這充分體現出中日即是合作者,又是競爭者。而日本還站在產業鏈的高端,這需要中國人繼續追趕。

回顧近現代以來中國的先賢們,他們的理智都沒有被甲午海戰失敗後的仇恨情緒淹沒。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製夷”,孫中山在日本開啟了中國近代革命,青年毛澤東和他組織的新民學會曾主張學習日本,李大釗、周恩來、魯迅、陳獨秀、張聞天、董必武、何香凝、澎湃、王若飛、黃興、宋教仁、蔣介石、胡漢民,廖仲愷、豐子愷等許多中國名人都曾到日本學習或長期在日本活動。

目前,中國人應該像魏源、孫中山、毛澤東等先賢一樣,理性看待日本人,在反思日本人的基礎上反思自我,不斷自強!

對待日本,中國不應隻是仇恨和對抗,或一味地中日友好,而應該思考何時真正全麵超越日本。

本書力圖從日本人的國民民族性格方麵,揭開這個鄰邦兩次迅速崛起的秘密,在剖析日本人性格的同時,揭示出了中日兩國文化和國民性格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希望本書對於我們重新認識日本人的性格,對於中華民族精神的全麵複興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徐文欽

201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