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習強國的簡史 寫在最後:“和”的思悟
台風勢大時,可以瞬間摧毀一切。日本人強大時就像台風。甲午戰爭、中俄戰爭、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亞洲國家的侵略,2010年不斷向中國挑釁……弱小時,就學習強國,順隨強國,例如學習中國、學習歐洲和美國。
然而,強弱是相對的,就像我們自己,隨著競爭對手的變化,我們有時是強者,有時是弱者。
從日本人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的成功之道,同時也可以得到一些反麵的啟發,欺侮弱小,四麵樹敵,窮兵黷武,必然為被看似弱小的對手們製伏,好戰嗜殺者最終不會有好下場。
雖然這個世界上,強弱的對比存在是永遠也改變不了的事情,但人類已經逐漸遠離了荒蠻時代,強者任意欺侮弱者,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已經過時。
因為強者如果不給弱者生路,弱者勢必要拚個魚死網破,戰爭將永無休止。
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二戰後占領日本的美國才沒敢奴役日本人,而是重建日本。
作為盟國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不是一個“隻識彎弓射大雕”的草莽英雄,而是當過西點軍校校長、有過在戰後德國萊茵地區占領經驗的胸懷文武韜略的將軍。他進駐東京之初就宣布他對日本的占領政策是通過改造日本,讓它重新站立起來,而不是直接對它進行統治,把它變成另一種“殖民地”。他說,這既是他總結了曆史上亞曆山大大帝、愷撒、拿破侖等實行軍事占領經驗教訓所得出的基本結論,也是他從萊茵地區的軍事占領中所獲得的一種親身體會。他認為,在軍事占領這種直接統治方式下,軍事權力取代了文官權力,專製獨裁權力壓倒了代議製所表現的人民權力。在外國刺刀的威逼下,國民的道德風尚日益淪喪,占領軍的腐敗日甚一日。而且,這種一方為奴隸,另一方為主子的占領狀態長期延續下去,必然會帶來新的戰爭。所以,他要求占領軍盡量善待日本人民,以取得他們的信任和合作,並確定了“一切占領政策都將通過包括天皇在內的日本政府實行”的原則。他在代表美國政府發布的《日本投降後美國的對日政策》中,首次公布了這一間接統治原則。當然,他也頗有心計地設立了附加條件:當“上述原則在天皇和其他日本當權者不能滿足最高統帥提出的要求時,最高統帥有權要求改組政府機構和進行人事變動,或者直接指揮他們的行動。”這就使得麥克阿瑟對日本的控製收放自如,得心應手。但在當時美國的大多數人看來,麥克阿瑟這樣做顯得不夠強硬。他們認為,比起其他戰犯,裕仁天皇對侵略戰爭負有更大的責任,應把他作為最大的戰犯處以死刑。有些日本人也跟著責罵天皇,說他是戰爭販子,並在盟軍總部前麵舉行遊行示威,要求廢黜天皇。但麥克阿瑟認為,戰後日本的絕大多數人仍然崇敬天皇,如果把他送上法庭,就會引起極度混亂,至少需要100萬援軍來應付可能爆發的遊擊戰爭。在他的強烈堅持下,天皇的名字從戰犯的名單中被刪除了。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對天皇的待遇“不應有任何降低之處,凡是一位君主所應得到的禮遇都要讓他享受”,以此求得天皇對占領當局的支持,通過其對日本人民的影響,順利實現美國重建日本的宏圖。
我們固然應該對美國在二戰後幹涉他國內政,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為進行強烈譴責,但是,我們不是不佩服美國在二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智慧。
你死我活、我為主子你為奴隸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已經為現代文明的主流價值觀所不容。
強肉弱者違反最佳生存狀態的觀點也被植物界和動物界的生存現象證實:
在人類的曆史上,在農業之前,植物之間本是自然競爭,弱肉強食的局麵。現在,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不少這樣的原始景象:原始森林,原始草原……在原始叢林中,大樹下麵很難生長出大樹,在原始草原上,也很難生長出多少對人類有益的可以食用的植物。在沒有人類幹預的自然荒原上,人類想要生存是不易的,雖然遍地植物,卻缺少更有利於人類的食物。正是基於這種困局,人類逐漸改變了以采集為生的方法,第一次用人的偉大力量改變了植物界弱肉強食的局麵──人類開創了農業。農業的特點就是,除掉比糧食作物、蔬菜等植物生命力更強的野草,然後再播種上各種可以為人類提供理想營養的植物,但這種播種從最初的刀耕火種,已經發展到日益發達的現代農業。農業上不管種植什麼作物,大多要通過人的作用改變作物個體間的弱肉強食,播種時並非撒下亂種,而是要考慮植株間的合適的距離,行距和株距,這體現了人類追求的平等、博愛的思想。隻有如此,植株個體才能相對平等地獲取陽光、空氣、溫度、地下的水分和其他營養,才能夠獲取最大的收益,如果任其自然生長,則相互間的競爭,弱肉強食必然給彼此帶來嚴重的損害,那樣單位麵積的產量就會少得可憐。農業的實質也就是通過人的力量,通過去掉生命力更強的有害植物──雜草,避免植株間有害的競爭,最終改變植物間自然存在的破壞性的弱肉強食的關係,使每個個體都能獲取適當的生長空間,彼此和諧相處,互利共贏(植物成片成長有利於保持土壤中的水分,根係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好地增加了土壤的通氣性,更好地抗風,對付食草動物和其他侵害,這不正像人類間的互利共贏的關係麼?),最終收獲最大的產量。
農業如此,畜牧業、養殖業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在人類馴化動物之前,自然界的弱肉強食,使有利於人類的動物數量不可能有現在這麼多。畜牧業、養殖業之前,人類要從動物身上獲取營養和取暖遮體的皮毛,通過狩獵的方法實現對動物的利用。然而,這種方法可以獲取的食物實在太有限,也太困難,聰明的祖先開始畜養動物,於是畜牧業誕生了!畜牧業使這些被人類馴化的動物避免被天敵吃掉,沒有食物和水的憂愁,有病時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治……現在,即使那些瀕臨滅絕的物種也能夠因人類改變自然界的殘酷法則而得以起死回生。比如,大熊貓,如果任其自然存在,大熊貓也許早就滅絕了。處於人類保護狀態的大熊貓,數量有限,如果隻喂食物,不幹預其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人工養育的大熊貓也早滅絕了。人工養育的大熊貓雌雄之間不交配,這是張誌和遇到的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可是,他最終通過人工授精的方法成功地在10年中養育了68隻大熊貓。在自然界中,雌性的大熊貓在交配之前,往往任雄性大熊貓之間相互搏鬥,最後,她會跟著戰勝的最強大的大熊貓交配。其實,多數動物之間都是如此。然而,這種自然界的殘酷方式卻對瀕臨滅絕的大熊貓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如果遵循這樣的規則,隻能看著一隻隻大熊貓老病死絕。其實也正是用人的偉大作用改變了自然界的殘酷法則,才使大熊貓的數量不斷增加。還有,他曾成功地養活了一個隻有51克的小熊貓。這隻小熊貓是一對雙胞胎中的弱小的一隻,另一個非常正常、強壯,體重100多克,它卻是一個早產兒,多種髒器發育不好,體重隻有51克。正常的熊貓初生胎兒體重在100克到200克之間。它一出生就麵臨死亡的威脅,它可能被熊貓媽媽不小心壓死,或者被熊貓媽媽拋棄,因為自然界的大熊貓一般沒有同時養育兩隻熊貓寶寶的能力,她們通常會選擇一個強壯時,丟棄弱小的。這不也是殘酷的自然界法則麼?張誌和又一次改變了這種自然界的殘酷法則,他最終通過人工幹預,使51克的小熊貓成功地存活下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想想看,在養殖場中,在畜牧業中,這種人類的做法不是相同和相類似的麼?人類通過人工幹預的辦法,改變了自然界弱肉強食的法則,最大程度地發展了有益於人類的動物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