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性格解析31(1 / 3)

日本學習強國的簡史 日本人的其他優點

日本是個偉大的民族,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除了謙虛好學,日本人的民族凝聚力、重視科技、重視教育、重視創新、精益求精、禮勝於法的社會治理法則等方麵都值得我們學習。

一個“二戰”時的日本老兵竟然能夠堅持在菲律賓大森林裏藏匿30年,戰鬥30年,並造成菲律賓死傷百餘人。這是什麼力量支撐他這麼做的,又是什麼力量能夠使他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得以生存?答案是:源於民族凝聚力的意誌和信念。

“二戰”後,日本人曾準備以“一億玉碎”來作最後的頑抗和垂死掙紮。而曆史沒有按照他們的邏輯發展,他們又以“一億振興”的口號和意誌,在戰後40年間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50多倍,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二經濟強國。

無疑,以上這些都來自於日本民族強大的凝聚力。?

1990年,約有10萬日本人參加了廣島亞運會閉幕式,散場後,地上沒有留下一個煙蒂,一片紙屑,一絲痰跡。 回東京的汽車將道路右側堵成一條長龍,左側則空出一條“無車道”,誰要是開到左側,可以一溜煙直奔東京。可就是沒有一輛車插到空蕩蕩的“無車道”超行,一百多公裏的塞車路上,不見一名交通警察維持秩序。在近十個小時的時間裏,車流一尺一尺地往前挪,靜悄悄,聽不到一聲鳴笛。有個在場的中國教授不禁感歎:“他們自己竟把這綿延一百多公裏的車龍化解了!如此堅忍、守秩序、萬眾一心的民族,真是可敬又可怕!”[房寧:《我在日本受到三次文化震撼》,見青島市普通教育教研室編:《新課堂語文課外閱讀 9年級 下》,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5頁。]

第12屆廣島亞運會吉祥物普普和庫庫。

兩國的民族凝聚力相比,日本簡直就是個黏飯團,而中國正像孫中山先生所說的那樣,是一盤散沙。中國人喜歡吃一粒一粒的泰國香米,日本人則不喜歡吃,認為那種米很臭。從這一點可以看得出,中日兩國“凝聚”精神的不同。

中國人要學習日本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的民族凝聚力是萬眾一心的凝聚力,但具體到每個人,那是一種茫然與無從。而中國人的凝聚力是一盤散沙的凝聚力,是每一個沙礫的有意識的凝聚力。正是因為中國是一盤散沙,所以她才具有無限的包容性;正是因為她是一盤散沙,她才不具侵略的本性。所以,我們在學習日本民族的凝聚力時,千萬別丟掉中華民族一盤散沙的凝聚力,在必要的時候將散沙聚成堅硬的岩石。

最近,華人在對待西方媒體的歪曲報道上,在對付民族分裂分子上,對力挺中國奧運上,在保護奧運聖火上,表現出了空前的團結,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不過,這種凝聚力不要總是在出現外部和內部問題時才出現,而應該保持到任何時候。

我國是一個56個民族組成的國家,加強民族團結的非常重要,民族團結關係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更關係到中國的崛起。所以,我們應該反對民族分裂,加強民族團結。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是塑造優秀國民的最重要途徑。日本能夠成為世界強國,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對科教的重視。雖然中國重視科教興國,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中國還是要向日本學習。

中國政府曾提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並對教育投資很大,中國的家庭也的確為子女教育付出很多很多。然而,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教育經費是較少的,教育製度也存在很大缺陷,從溫總理,到錢學森,從領導人到普遍中國人,均對中國教育多有不滿。而日本早已達到了100%的小學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為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成人識字率近100%。而2005年10月,中國前教育部長周濟在2005年亞洲教育北京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中國將繼續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到2020年實現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的目標。[柏昌利著:《大眾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質量問題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頁。]

盡管尊師重教是我國的傳統,但現在我們的初等教育普及率恐怕尚未達到日本20世紀初的水平。中國現在的全民教育水平從數字上看隻相當於日本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的水平。在教育資源利用上日本也遠勝我們。

日本大學裏分白天班、夜間班,日本的大學白天黑夜都上課,都在培養人。學生可以休息,教師可以休息,但大學資源可以不休息,就像工廠一樣,拚命開足機器生產產品。再看看中國大學資源的利用情況,教育資源雖然不少,但其利用率存在不少問題。有的學校買回來的電腦很少用,經常在那睡大覺,隻是應付上級的檢查;有的教室一星期用不到幾次;不少儀器設備落滿灰塵。所以在教育資源的利用上,中國還要多學學日本。

日本人全體人民普遍具有科學思維的習慣。例如,日本某奶製公司出了食物中毒事件,各種媒體和電視在報道這一事件時,都配有圖表、模型和動畫,把奶製品的加工流程和毒素的侵入方式直觀、清晰地展現給讀者和觀眾。

日本的電視節目中設有中學程度的物理和化學實驗節目,沒有任何娛樂性,但收視率不低。這樣的節目在中國目前是不可想象的。

普通日本人的思維習慣已經很“科學”,不像中國人憑的是感覺和直觀。如日本人曾經請教中國人包餃子的秘訣,問要多少克麵粉,多少克肉,用多少克韭菜,多少克水,麵和好後需要多長時間等待等非常具體的細節。而中國人雖然是包餃子的能手,但是你要問他此類問題,卻很難有人能夠回答上來。

有人說日本人曾經偷了中國人的景泰藍秘方,且不說這是否是偷,是否道德,但你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這種“偷”的本事,這種本事其實就是科學思維的習慣。所以,培養科學思維的習慣,這一點中國人還需要向日本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