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本文的研究以反映清代地方城市景觀在明末清初動亂後的重建與發展為主題。本文將圍繞著清代成都景觀的重建展開研究,以城市景觀建設為軸線構建一個理解清代城市的內部輪廓及城市自身生長曆史的分析框架。

明末清初,中國城市在一係列戰爭動亂中受到了重要影響,以成都為首的四川城市幾乎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在整個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成都城經曆了一個漫長的城市複興過程。城市的重建過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視角:當特殊事件粗暴地中斷城市的發展,破壞原有的城市物質形態與正常的功能時,城市在重建中所做出的選擇是我們研究城市的最好切入點,它們反映著城市當時的價值體係,影響著未來的城市建設。

長期以來,由於對清代城市物質建設缺乏深入細致的實證性研究,使我們難以真正理解清代地方城市的麵貌。因此我選擇了城市景觀作為觀察這一時代的視角,希望通過物質建設這一探頭,看到城市一些內在的城市社會結構、地方文化的發展變化;通過城牆、宮舍、廟宇這些堅硬的物質外殼看到城市柔軟的內心,在城市中跳動的時代脈博。

本文除緒論與結語外,共分為七章,這七章將圍繞著城市重建與發展從三部分展開闡述,分別是城市重建的背景、城市重建的具體內容以及對城市重建與城市社會的互動關係的分析,從城市社會本身、城市空間、時間維度三個角度來分析城市建設與城市社會的關係。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重點考察了清代城市重建的背景,關注社會災難對於城市造成的曆史後果,以及城市遭到巨大創傷後,民眾對城市社會的崩裂和損失作出的回應。其中包括對17世紀至19世紀世界形勢及世界城市發展趨勢的大環境所做出的研究。本章研究考察了成都城市遭受到的嚴重創傷,城市建築與設施受損情況,城市社會的凋敝程度,並分析了成都重建中麵臨的困難,以及恢複重建的階段。

第二部分圍繞著具體的城市景觀重建過程展開,分別介紹城市景觀中的公共建築,公共設施,公共空間的重建過程。本部分透過重建中具體景觀的物質特性及象征意義,利用細致的資料收集與分析,勾勒出成都的物質生活麵貌。

第二章考察了城牆、地方官衙、軍營即滿城等公共建築物的重建,這些公共建築占據了城市中最重要的空間,是城市重建中政府最先考慮的、並由政府全權負責的建設工程。城市重建中公共建築的優先權充分反映了成都城市的政治屬性。

第三章把注意力放在清代成都的公共設施,如學校、道路橋梁、河道的建設上,在這些為城市民眾服務的建築及設施的重建中,政府隻為少部分城市公共設施建設支付資金,大量的公共設施的建設由地方士紳與城市民眾來承擔。清初的地方官員通過表彰與鼓勵的辦法要求地方士紳共同分擔公共秩序及公共設施的社會義務。

第四章討論了祠廟寺觀、會館公所、宗祠等城市公共空間的重建步伐與重建特點、及其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祠廟寺觀、公館公所、宗祠等城市公共活動空間是把城市公眾連接起來的重要紐帶,城市社會不同階層、城市政府、民間社會通過這些場所被緊密連接起來。在清初城市重建的過程中,這些公共場所也迅速得到了重建及發展,通過國家、地方社會中的士紳與民眾、僧侶道人等各種力量在祠廟寺觀、會館公所重建中的運作,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成都清代城市社會重建的具體過程,看到城市重建中國家政權深入地方社會的多種途徑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