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後記(1 / 1)

三百多年前明清易代所產生的那場災難對於四川來說,其波及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堪稱是一場空前的浩劫,而三百多年前城鎮重建再生的過程,是曆史上重要的篇章 。城鎮再生的強大力量是一個不可改變的曆史規律,它必然會一次次重演,而重建的城市也必然會以更完美的形式慰籍為城市重建與再生而努力工作的人們。

從十餘年前師從何一民老師開始,城市史就一直是我的誌趣所在,研究城市及城市中的物質形式也成為我的工作。最初我從世界城市發展史中注意到城市重建的問題,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的《清史·城市誌》課題使我開始關注明末清初的城市,清代城市的生存狀態與恢複過程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在這個基礎上,我有了這個選題。

去年“5·12”地震時,我正在七樓的家中,衝下樓,發現是全城地震時,第一個念頭就是孩子和放在辦公室裏的筆記本電腦,電腦裏存有我全部的論文資料。這篇論文從搜集資料到現在陸續寫了五年多了。這五年中,我在工作之餘斷斷續續地寫著,快樂過,厭煩過,也想過草草結束,直到大地震這一刻,我才知道這篇論文在我心中的地位,它竟像我的孩子一樣長到我的心裏。也許這個孩子不完美,我也並不是個稱職的母親,但五年的朝夕共處,耳鬢廝磨,讓我對它敝帚自珍,它也讓我對學術產生了新的認識和感情。

在此,我要深深地感謝我的導師何先生,感謝他引領我走入這個學科領域,感謝他在我論文寫作中的鼓勵與耐心地敦促。在師從何老師的十餘年裏,導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知識、高尚的師德使我終身受益。希望在今後的治學、教學中,不辜負老師的教誨與期望。

感謝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給予我重回學院學習的機會,感謝在我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為我授課、給我關懷和幫助的老師們。

感謝西南交大建築學院領導給我工作之餘繼續深造的機會,感謝沈中偉院長、楊坤麗書記對我學業的關心與支持,感謝季富政教授、張先進教授的悉心指點,感謝陳穎老師在繁忙工作之餘的耐心校正。

論文能夠完成,還要衷心感謝我的師長周波老師、邱國盛老師,我的師兄師姐:譙珊、範瑛、陳偉、李映濤、李小波,和我一同求學的黎仕明、侯宣傑、張河清、高中偉、汪東升,還有最後時刻給我幫助的唐憲民、楊發源同學。求學期間,眾多師兄、師姐、師弟、師妹們不僅給我許多關愛、幫助,還使我體會到濃濃的同學情誼。

還要特別感謝評閱我的論文、參與我論文答辯的專家們。

攻博士期間,家人對我的支持與鼓勵使我少了許多後顧之憂,在此感謝我的父母、公婆、愛人、孩子,沒有他們的鼓勵,我無法完成這個工作。

田凱2009年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