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父親默默地聽著,就流淚了。實際,這位男生的家長很優秀,也很有學術造詣,為孩子更是煞費苦心。這位父親,推心置腹地和王老師講了他們做家長的一翻苦衷。老師說,“我們是成人,我們不承擔誰來承擔?”於是他就和這位父親商量,最終達成共識,鼓舞這位學生,適當的參加那些他自己喜歡的科技活動,老師與家長共同努力,希望使孩子擺脫心理重負。
後來,王老師又找這位男生談,希望他可以多理解父母的難處。老師對他說:“我也是位家長,站在學生角度來講,是一回事;可站在父母角度而言,又是另一回事了。目前的這種應試教育麵前,孩子壓力很大,家長壓力也很大;學生難,家長也不容易。而家長的苦衷與付出又有誰能知道啊!”
這位男生點了點頭,他也承認有時對父母的付出太過忽略了。後來他記敘了這樣一件事:
在2002年,全國中學生物理初賽在開封舉行。去開封的那天晚上,我動身前往北京西站,忽然天降暴雨,淋到我透心的涼。在列車中我隻有捂在被子裏,可一夜沒有睡著。一抵達開封的時候就開始病,接著又熬過了一個不眠之夜。
在參加理論考試時,我都是暈乎乎的,父親一直跟在我後麵,承擔著隨隊教師的角色。以前每次參加競賽,他不管有多忙,都會抽出時間,把我送到考場,為我築起一道隔絕喧囂的屏障,使我能靜下心來應考。時間就快要到了,我真的不願意再看他那飽經滄桑的臉。為我忙來忙去,這讓他更加疲憊不堪。我不敢去告訴他我頭痛的感覺,真怕他再為我無謂地擔心。
“不早了,進去吧!”父親平靜地對我說。我點了點頭,與他說再見。
我在三樓教室的窗戶上往下看,他還站在那裏,仿佛在等著什麼似的。我看見此刻天又下了雨,可唯一的傘卻在我包中。考場上我絲毫不在狀態,在一道題上耽誤了很多的時間,就是那題我得了零分。
在淅瀝的秋雨裏,我走到了駐地。父親問我考得這樣,我隻是拚命地搖頭,我想他會知道的。他就再也不問什麼了,隻是勸我想著明天。
第二天是考實驗。我剛要進考場時,父親忽然想起來什麼,就趕緊跑上來塞了保溫杯給我:‘喝點兒茶吧,可以清醒點兒的。’
“清香而和暖的氣流在空氣中飛散,熏在瑟瑟秋風裏,熏在我的臉上,我臉頰上好像有淚珠淌過的痕跡一般。”
體會出父母的關愛,這位男生和父母溝通起來就比過去好很多了。他也能參加一些自己喜歡的科技實驗活動,也拿過全國性獎項。2002年,中國與日本兩國中學生舉行遠程教育交流活動,他們學校10個班出了8名學生,其見就有這位男生。
男生發展了自己的特長,也變得越來越有自信,漸漸的擺脫一些無謂的心理壓力,個性開朗了很多,而他的學業更是後來者居上,先後獲全國中學生全國賽區的數學、生物一等獎,還多次在科技創新競賽中獲獎,之後被保送上了北京大學。
在2005年春天,一高校的愛心社組織了一次捐助的活動,是為資助貧困地區學生。愛心社負責人正是這位男生,他把自己做家教掙來的一萬元錢都讚助了一批貧困學童。“六一”節之前,還又把這些學童接到學校參觀,王老師知道後也十分高興並給予了一些讚助。
他認為:調查顯示,32%的中學生都有心理上的問題。這些心理問題關鍵表現為以下的十個方麵:
(1)學習有巨大的壓力感。
(2)偏執。總認為很多人不可信任,自以為是。
(3)敵對。常常和人抬杠或是有暴力傾向。
(4)人際關係十分敏感。
(5)抑鬱。以為學業,前途、將來沒有希望,整天沒精打采。
(6)焦慮。心裏十分煩躁。
(7)自我強迫現象。明知道沒必要做還要去做。
(8)適應能量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