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好了堂主人今譯之曰:
道是事物的本原。德、仁、義、禮都是人的品性,分屬於高低不同的層次。品性高尚者是能把握住道的人,對德不做刻意的追求,德就自然而然地獲得了,是表麵上的無德實際上的有德。品性低劣者是失去了道的人,口中說的是積德的話手裏幹的卻是缺德的事,是表麵上的有德實際上的無德。高層次的德不去主動地做什麼,因此即便順從自然地做了事也不以為是自己做了事。高層次的仁會主動地做一些事,卻並不一定非要取得成功。高層次的義會努力地做事但做每一件事都懷有一定的企圖。高層次的禮做事不僅有一定企圖而且還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否則便會采取強硬的手段來迫使他人就範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人在失去了道之後才會去追求德,失去了德之後才會去追求仁,失去了仁之後才會去追求義,失去了義之後才會去追求禮。禮是人的最低層次的品性,是人的誠信已喪失殆盡之後的產物,是對人之誠信的補充和對人之行為人為的約束;因此禮的出現也正意味著社會動亂的開始。那些自以為有著先見之明的人所製定的禮法,是對道的虛飾,因此也正是邪惡得以產生的溫床。因此一個好的君王會舍棄輕薄與浮華而追求敦厚與樸實,即能牢固地把握住作為事物本原的道,也就因此可以將自己的國家延續得更為長久了。
德、仁、義、禮等等,對於一個現代人來說都已經不是很重要的事了,因為它們都是事物產生過程中的事。現代人所關注的是事物的結果,那過程是怎樣都可以的;甚至都不明不白也無所謂,隻要所得到的結果是人們所預期的樣子就好。
而且有許多事物不僅是無法弄明白也是沒有必要弄明白的,如果非要將這些事物弄明白不可,那其實正是愚昧無知的表現。比如為了能用機器代替人腦來工作就要弄清人腦的工作原理,因此人腦到底是怎樣工作的這一問題曾經讓許多人絞盡了腦汁,而且直到現在也還是弄不明白。後來人們終於覺悟到隻要知道了大腦的功能而製造出同樣具備這種功能的機器就行了,於是就有了電腦。我們的大腦對於我們正相當於一個“黑箱”。我們利用感覺來輸入,通過行為來輸出,至於那由我們的智慧來完成的過程卻是連我們的智慧也弄不明白的。電腦對於我們這些隻會使用的人來說又是一個“黑箱”,由於社會分工愈來愈細,我們所麵對的這樣的“黑箱”會愈來愈多,這正是人類變得愈來愈聰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