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 當年鏖戰急(2 / 2)

現代人之所以對道還有那麼一點興趣是因為它曾被看作成事物的本原,就如同我們對宇宙的起源會有很大的興趣一樣。如果我們將整個的宇宙也看成是一個“黑箱”,它所有的運行過程我們就都可以不管;但對它相當於“輸入”的開始和相當於“輸出”的結果卻不能不知道,因為那直接關係著生存於其間的人類未來之命運。但我們研究宇宙的開始卻絕不是為了要回歸它,而是要由此而更明白地去了解宇宙的結局。我們之所以要了解宇宙的結局也並不是為了去適應它,而是要去努力地戰勝和超越它。而宇宙的開始和結局當然也可以是一對更黑的黑箱,但由於我們的著眼點還隻能是這個宇宙,所以它們的是否更黑對於我們也就失去了的意義。尤其是因為我們或許永遠都繞不到它們的後麵去,即永遠都不可能了解那開始的開始和結局的結局是什麼,所以這兩個“黑箱”就永遠都是不完整的。也因此,如果我們將道看成是世界之本原並加以絕對化,那它對於我們來說也同樣就永遠都是不完整的,除非我們能使之逐漸地相對起來。所以,不論是古代的先賢們還是今天的後賢們,他們對道的擁抱和守候就都無異於抱殘守缺,好在也並沒有誰會真的那麼做,大多也都是擺一擺樣子而已。

相比之下,德、仁、義、禮就可愛得多了。孔子提倡仁政,要恢複周禮,正是對道的相對的背棄;而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又正是對道的溫和的否定。因為要吃飯,而且還要“膾不厭細”,還要去養女人,因此便說“食色,性也”;因為需要錢所以好為人師,而且還要好師於人,還要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還要去“不恥下問”,以此表明學的重要性不亞於思;這又都無不是在與老子唱對台。孔子拜過許多老師,老子也是其中的一個,但明知道老子最討厭的是禮卻要去以禮問之,正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被老子罵了一頓不但不反駁還要以龍喻之,回去後卻依然是我行我素,這或許正是所謂的“君子和而不同”。

但在交往中的相互尊重並不意味著在思想上的相互退讓,這或許又是古人高於今人之處。《道德經》對孔子所追求的仁和禮的批判更稱得上是毫不留情。在中國曆史上,道儒之爭雖然沒有像儒墨之爭來得那麼紮眼,但結果卻要慘烈得多:一個是被另一個罵得“惶惶然如喪家之犬”正可謂“棒殺”;一個是被另一個吹得去大沙漠裏曬了幹屍正可謂“捧殺”。在中國的曆史上除了炎黃之戰在層次上可與之媲美之外,在形式上還沒有哪一次戰爭可以與之並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