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七章 真正的逍遙遊(1 / 1)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雲: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好了堂主人今譯之曰:

大自然的規律大致上就和拉弓射箭是一樣的吧!高了的就壓低它,低了的就抬高它;多餘的就減少它,不夠的就補充它。大自然的道理是減少那多餘的來補充那不夠的。人卻不是這樣,是要減少那不夠的來供給那多餘的。誰能把多餘的拿出來供給天下呢?隻有信奉那道的人才會如此。所以聖明的人做事卻不聲張,事做成了也不求回報,他還尤其不以財富的豐厚為榮。

人如果不能在改造客觀世界上有所作為而隻是被動的適應,人也就成不了人而隻能還是那猴子。不錯,隻要林子大果子有的是,但那是在猴子的數量不會無限製增長而保持在一個適當數量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維持的狀態;因為地球的大小是固定的,而要活命的生靈除了猴子之外還有許多。猴子保持其數量不能過多的辦法:一是仍有著發情期的限製,一是其繁殖後代的任務主要是由猴王來完成的;其他猴子並不是沒有欲望和能力,隻不過是在體能上或在凶惡的程度上處於弱勢,這對它們來說是必須忍受的痛苦。這也是因為它們還隻是猴子的緣故。

人與猴子的區別一是沒有了發情期,隻要願意隨時隨地都行;二是其強弱不僅體現在體能上更體現在智能上。因此那種所有雌性都由猴王包攬的道理就隻好改變為王侯們隻有更多占有和優先選擇的權力,剩餘的大多數就隻好取之於民再還之於民了。因此人的數量就成幾何數字地迅速地增長起來,於是就有了王侯們有餘而百姓們不足的不平等現象,而且主要的矛盾也已經從對女性的占有轉移到對財富的占有上麵去了;因為人的精力無論如何都隻能是有限的,而且除了通過性交來傳遞基因並獲得快感之外人還有了更多的東西要追求,比如衣、食、住、行的數量與質量等等。雖然人們所追求的這些大多都是為了所謂的虛榮,但也正是這虛榮可以讓人們在肉體上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再在精神上得到滿足。雖然這和道德家們的要求還有著相當遠的距離,也正因為人還隻是人的緣故。

老百姓本來就不足了,還要拿出一部分上交,這就構成了一種社會隱患,即一旦老百姓不足得連飯也吃不上的時候就會造起反來。王侯們本來有餘了卻還要更多,正是所謂的貪得無厭,但即便王侯們不貪婪而是將自己的所有都拿出來去補老百姓的不足也未必就能變老百姓的不足為足;更何況即便是聖人也還要偷偷摸摸地做事賺錢,還要有了卻藏起來“不欲見”,即便拿出也隻是拿出自己有餘的那一部分來“奉天下”呢?所以,當不足已成定局的時候要想擺脫這困境也就隻好另想辦法。於是道德家就又想出了更高明的辦法來,要人們回去,回到已往的“小國寡民”的狀態中去,甚至當然也還可以再去做猴子。結果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於是社會就動亂了,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農民起義,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換代,在這樣的狀態中延續了達數千年之久。直到科學和民主來了,才將人們從封建製度的魔窟中解救出來。

隻有民主,才能鏟除那“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不合理。隻有科學才能讓物質財富大幅度增加而使所有的人都感到滿足。這種滿足感來自於生活水平在絕對意義上的大幅度提高。人與人之間當然還會有相對的貧富差異,但這相對的差異在絕對的相同麵前已變得無足輕重。尤其當這差異隻是由於人本身能力的強弱不同所造成的時候,相對貧窮的人的仇富心理和相對富有者的鄙窮心理都會消失。於是人剩下的隻是量力而行的努力,貧與富會隨著人們生命的更替而自然轉換。社會這條巨輪也將隨著這轉換而不斷進步,載著人類奔向那無限美好的未來。

人類在將地球上的事都處理好了之後也就又要肩負起更加偉大的使命,即向著地球以外的世界進發。或許在這個過程中還會發生許多讓人類意想不到的事,但隻要人類永遠將科學與民主這兩件法寶拿在手裏,就沒有什麼障礙不能被跨越了。那才是真正的逍遙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