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尚書·堯典》)“協和萬邦”就是反映了堯和其他族邦要聯合起來,建立和合關係,組成族邦聯合體。曾憲年指出,“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就是說朝中的百官協調好後,就進而協調與萬國諸侯的關係,使普天下庶民都親善和美,天下風俗淳樸和美[]。
“和”在《論語》中均有內涵。下麵略而論之。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禮”指的是君臣上下,長幼和高低貴賤之分,“禮”的核心在於等級。“和”指的是和諧、中和。“禮”的作用和目的從根本上說是協調上下左右各種關係,使人各按其分、諧調有序,以達到社會整體的和諧[]。
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徼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八佾》)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始奏之時,表現為收合緊縮;展開之時,表現為音律和諧悅耳;節奏明晰,連綿不斷,最後告成。翕如也。純如也,徼如也,繹如也[]。這整個過程的完整描繪,是孔子中哲學“和”思想的形象體現。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和而不同”就是承認“不同”,在“不同”的基礎上形成“和”。因為僅是“同”,不僅不能發展,隻會導致衰敗,即“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是通過對自然和人事的大量觀察得出的一個深刻的結論[]。
“和”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的哲學範疇,是天地人的一種和諧狀態,是人類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是事物多樣性矛盾的和諧統一。隻有“和”才能生物,隻有“和”才能誕生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