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六日淩晨,英國侵略軍艦隊分兩路,每路數千人,同時進犯金雞山和招寶山。裕謙臨危不懼,召開官兵宣誓會:餘“受命專討,義在必克,文武將佐,勿以退守為詞,後退一步;亦勿以保全民命為詞,受洋民片紙。不用命者,明正典刑,幽遭神殛!”慷慨激昂的言詞,使官兵士氣高昂。他登上招寶山督戰,誓死與鎮海共存亡。官兵奮勇抗敵,擊斃英軍數百人。但正當戰火紛飛、戰鬥異常激烈之時,不顧國家安危、貪生怕死的餘步雲竟然不敢開炮,擅自丟棄炮台逃之夭夭。
裕謙在城頭一麵指揮守軍向侵略者猛烈開炮,一麵命令總兵謝朝恩集中兵力合擊。經過幾個回合的戰鬥,斃敵多人。這時,裕謙決定改分路迎敵為扼守合擊。英軍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從金雞山、招寶山背麵的小港口強行登陸,從金雞山後占領山梁,又從招寶山後繞到山前,配合艦隊炮擊,構成三麵夾攻之勢。招寶山、金雞山失守,幾乎全軍覆沒。英軍占領威遠城,用大炮俯轟鎮海,掩護英軍攀梯登城。
是日晚,裕謙看到敗局難以挽回,便令江寧副將豐申泰護理欽差關防各印迅離鎮海,將關防各印送交浙江巡撫衙署。隨後,裕謙懷著失地負國的歉疚,邁著沉重的步伐,跳入冸池,以身殉國。
踐行
1.說一說國與家的關係。收集一下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故事,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麼?
2.了解近代中國屈辱曆史的深層原因。
第2課 勿忘國恥
鄧世昌愛國獻身
鄧世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少年時目睹了西方列強軍艦在中國海區橫行,因此立誌獻身,保衛海疆。
1840年的鴉片戰爭掀開了近代中國的屈辱史;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係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積弱積貧,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乘機抬頭,在1894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中,鄧世昌任“致遠艦”管帶,他率領將士奮勇作戰、拚死抗敵。戰鬥中,清軍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艦在戰鬥中最英勇,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艦多處受傷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鄧世昌毅然指揮傾斜的致遠艦全速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駛去,決意與敵人同歸於盡。日本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艦射擊,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39歲的鄧世昌與同艦官兵246人一同殉國,全艦僅7人獲救。
甲午海戰中國戰敗,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其附屬列島,並賠償白銀2億兩。鄧世昌誓死與戰艦共存亡的民族氣節與愛國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
議一議
鄧世昌麵對倭(wō)寇的入侵是如何做的?人與艦共存亡,體現了鄧世昌的什麼品質?
經典
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
身處困境而不忘記國家,這就是忠。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誌也。——三國·曹植《求自誠表》
憂慮國家忘記家庭,拯救國家危難而捐軀獻身,都是忠臣的誌向。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北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後再享樂。
勿忘國恥,愛我中華。——中國格言
悟一悟
勿忘國恥,就是要牢記中國在近代史上屢遭侵略而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屈辱曆史。我們要牢記曆史,國貧則被欺,落後則挨打。要不使曆史重演,就要使國家強盛,從我做起,努力學習,建設祖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我們要牢記曆史責任,勿忘國恥,時刻準備為保衛祖國安全而奮勇戰鬥。
延伸
牢記“9·18”國恥日
甲午海戰後,朝鮮和我國台灣相繼被日本侵占。日本以朝鮮為跳板,開始逐步蠶食我國東北。1931年9月18日傍晚,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精心策劃炸毀日本修築的沈陽南滿鐵路路軌,嫁禍給中國軍隊,以此為借口炮轟中國東北軍北大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9·18”事變。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日本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政權,把當時沈陽開往北京的列車開車時間定在9時18分。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再次製造借口,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進而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中國人民經過8年浴血奮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在“密蘇裏”號戰艦上,日本代表向美國、中國代表簽署投降書,簽字儀式9時整開始,9時18分剛好結束。
踐行
1.說一說讀了“9·18”國恥日的感受。勿忘國恥,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我的感受:
我們應該這樣做:
2.議一議近代中國曆史上還有哪些國恥?原因何在。
第3課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誓死不投降
文天祥,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自小熟讀經書,20歲入吉州白鷺(lù)洲書院讀書,同年即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臨安(今杭州)應試。
在殿試中,他作“禦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由理宗皇帝親自定為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