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忠心報國
嶽飛精忠報國
嶽飛,字鵬舉,南宋相州湯陰人(今河南湯陰縣)。年幼時,嶽飛就開始學習騎馬射箭,並熟讀孫吳兵法,練就了一身過人的本領。
北宋末年,北部金國日益強盛,形成了宋金兩國交戰的局麵。嶽飛目睹了家鄉受到金軍洗劫的悲慘情況,從小就萌發了抗金救國的誌向。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嶽飛積極參軍。母親姚氏是位深明大義的婦女,她鼓勵嶽飛從戎報國,還在嶽飛後背刺上“盡忠報國”四字為訓。
嶽飛參軍後,由於作戰英勇,機智多謀,連續得到提升。在開德府與金軍十三戰,每戰皆捷,以軍功遷為修武郎。
1127年,北宋汴(biàn)京開封被金兵攻破,徽宗、欽宗二帝和皇室成員、機要大臣等三千餘人都做了金軍俘虜。北宋至此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南宋高宗趙構即位後,欲退避到長安、襄陽、揚州等地。時年25歲的嶽飛得知這個消息,不顧自己官卑職低,向宋高宗趙構上書數千言,建議趙構率軍北伐金兵,但他的耿耿丹心隻換得“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八字批語,並且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嶽飛的抗金決心並未因此而動搖,後又再次投軍。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xù)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嶽家軍”。金人流傳著的“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名句,表示了對“嶽家軍”的最高讚譽。嶽飛反對宋廷自守待敵的消極防禦戰略,主張積極進攻,他是南宋初期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
1129年,金軍占領古都建康。第二年,嶽飛率軍與金兵在建康城南三十裏的清水亭會戰,首戰大捷,金兵橫屍十五裏。五月初,嶽飛在建康南麵的牛頭山紮營,在夜間以百人敢死隊騷擾金軍,金軍傷亡甚大。在敵軍後撤之時,嶽飛率領三百騎兵、兩千步兵衝下牛頭山,大破金軍,收複建康。宋高宗賜給嶽飛親自書寫的“精忠嶽飛”錦旗。
1140年,嶽飛率軍北伐,挺進中原,消滅了大量金軍,收複大片國土,一直打到開封。嶽飛對部屬說:“今次殺金人,直搗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當與諸君痛飲!”在開封西南四十五裏的朱仙鎮,嶽家軍與金兵會戰,金軍全線潰敗,準備放棄開封向北逃竄。不料,此時的南宋朝廷要與金國議和,一天連下了十二道金牌,要嶽飛班師撤兵。嶽飛極力反對南宋與金議和,因此,與南宋皇帝趙構和奸相秦檜嚴重對立,被撤掉兵權。
1141年,嶽飛受誣陷下獄,第二年被皇帝下令處死,時年39歲。嶽飛的供狀上隻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1162年,宋孝宗即位,嶽飛冤案終於平反,被追封為鄂王,諡號“忠武”。
嶽飛盡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勇當國難的責任意識,永遠受到人們的追慕和敬仰。
議一議
在國家危難之際,嶽飛是如何做的?我們從嶽飛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保家衛國的曆史責任中學到了什麼?
經典
忠能固君臣,安社稷(jì),感天地,動神明,而況於人乎?
——《忠經》
忠能鞏固君臣關係,使國家安定,感動天地、神明,更何況對於人呢?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白馬篇》
為了解除國難獻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樣。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隻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願,我怎能因為自己可能受到傷害而躲開呢?
精忠報國,青史留名。——《增廣賢文》
悟一悟
盡忠報國,就是為國家竭盡忠誠,勇於犧牲自己的一切。在國家危難之時,民族存亡之際,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承擔起救亡國家的重任,用自己的生命捍衛國家的安全與統一。當前處於和平發展時期,但也存在外國勢力對我發動戰爭的危險。愛一個國家,就要勇於為這個國家的發展與安全作出貢獻。我國正處於全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兩個100年的宏偉目標砥(dǐ)礪(lì)著我們不斷前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溝溝坎坎。
延伸
抗英以身殉國的英雄——裕謙
在鴉片戰爭中,清朝有一位堅決禁煙、為抗擊英國侵略者壯烈殉國的蒙古族英雄裕謙。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鴉片戰爭爆發。裕謙任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總結定海失守的教訓,認為定海失守的原因,在於“武備廢弛,守禦無方”。
他借鑒林則徐在廣東嚴密備防的做法,決定在浙江沿海采取“以守為戰,以禦為剿”的戰略,積極加強浙江沿海,特別是定海和鎮海的防禦力量,並且親自製定了《定海撫恤設守章程》。他首先安撫定海民眾,對被英軍焚毀住房者由“官給價值,自行搭蓋”,對糊口艱難者發給三個月的口糧;他治軍嚴明,經常親臨駐軍,逐營查驗,並樹立江南提督陳化成不分寒暑、與士卒同甘苦的典型;同時整頓軍紀,嚴禁官兵擾民,規定“如敢占住民房,擅取民間一草一木及奸淫搶奪,欺淩寡弱者,即將滋事兵丁,就地正法”;鼓勵鄉民勇士苦練,保衛村莊。他起用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將定海的駐兵由3000人增至5600人;委派熟悉製炮技術的葛雲飛監督鑄造3000斤重的銅炮,使大小新舊火炮達到70門,火藥、鐵彈各數百斤;又奏請從福建調撥6000~8000斤重的大炮運抵定海,在定海碼頭建築土城牆230餘丈,整修城垣炮台,大大加強了浙江沿海的防務。裕謙向百姓揭露英國侵略軍在定海“發掘墳墓,奸淫婦女,虐使良民,搶奪食物,占住居民廟宇,無惡不作”的罪行,激發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殺敵。
八月十二日,英國侵略軍3萬多人分乘29艘軍艦,大舉入侵定海。裕謙懷著對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親自指揮三鎮總兵,率5000兵勇與侵略軍浴血奮戰6晝夜,痛殲英軍一千餘人,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但是,定海提督餘步雲拒不執行裕謙“相機授應”的命令;又因裕謙對敵軍集中優勢兵力,強攻定海的嚴峻形勢估計不足,終因寡不敵眾,三鎮總兵和多數兵勇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