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言行有規矩——日常生活禁忌

孫思邈的《攝養枕中方》中記載:“夫萬病橫生,多由飲食之患,飲食之患過於聲色,飲食為益既廣,為禍亦深,且滋味百品,觸其禁忌,更成沉毒,緩者積年而成病,急者災患而卒至也。”食物有寒熱溫涼的屬性,這些屬性之間會相生相克。因此,如果食物搭配得當,可以功效倍增;如果搭配不當,則會降低食物營養的吸收或是引起身體不適,嚴重的還可能導致中毒。所以吃就不是解決肚子餓不餓這麼簡單了。

飲食禁總食藥搭配禁忌中國人提倡飲食文化,對食物頗有研究。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重要的是營養作用。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但有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即利用食物來強化機體各方麵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治病防病的一種方法。但是也不應該亂吃。從中醫的角度看,吃東西也是有忌諱的。

俗話說:“吃藥不忌口,壞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藥時的飲食忌諱。忌口是中醫治病的一個特點,曆來醫家對此特別重視,其有關內容也大量存在於《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醫籍中。

實踐表明,忌口是有一些道理的。因為我們平時吃的魚、肉、雞、蛋、蔬菜、瓜果、醬、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們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功效,都產生一定影響。如清代章杏雲所著《調疾飲食辨》一書中雲:“病人飲食,藉以滋養胃氣,宣行藥力,故飲食得宜足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所以,病人服中藥時有些食物應忌口。

如果服滋補藥品,如人參、鹿茸、黨參、白術、山藥、黃芪、地黃、首烏等,要忌吃蘿卜,忌飲茶和食堿性食物;服用清內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服用溫中類藥治療“寒症”時,應禁食生冷食物。在古代文獻中亦有大量記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薄荷忌鱉肉(廣東稱之為“水魚”,湖南等省稱之為“團魚”);常服山藥忌生蔥;丹參、茯苓忌醋;威靈仙、土茯苓忌茶;鐵屑忌茶葉;鱉(甲)魚忌莧菜;雞肉忌黃鱔;蜂蜜忌蔥蒜;天門冬忌鯉魚;地龍忌豆腐;荊芥忌魚、蟹、河豚、驢肉;白術忌大蒜、桃、李等。這說明服用某些藥物時,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了忌口的食物,會降低療效甚至會起反作用。

另外,在生病服藥期間,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好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例如,傷風感冒、濕溫的病症或小兒出疹未透時,不宜食用生冷、酸澀、油膩的食物;痰濕阻滯、泄瀉腹痛病症,忌生冷瓜果之類;瘡癤癰腫等熱毒症,忌魚蝦貝類等腥膻之品;熱重的病症,忌煙、酒和辛辣、油炸幹炒香燥食物。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腹脹時,不宜食用豆類和白薯,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脹氣。其他,諸如水腫病人少食食鹽;哮喘、過敏性皮炎病人,少吃“發食”,如雞、羊、豬頭肉、魚、蝦、蟹等。

時令飲食宜忌順時調食,也就是適應自然界四時變化,適當調節自己的飲食。這種順時調食的觀念是建立在中醫養生學全體觀念基礎上的。飲食是人體與外界溝通的一個方麵,所以在飲食方麵也應該順應自然界四時氣溫的變化,而做相應的調整。

春季為四季之首,萬物複蘇,氣象更新,充滿蓬勃生機。在這種“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的季節裏,人體肝氣當令,所以飲食宜減酸益甘,避免肝氣生發太過,尤其是素體肝陽偏亢者,春季最宜複發,因此除了加強飲食調節外,最好用藥物預防,可用甘味食物養脾胃。要少吃酸味食品,以防肝氣過盛。春季宜吃甜品食物,以健脾胃之氣。

夏季,花木繁茂,生息旺盛,陽氣浮長月,氣候炎熱,人體消化功能下降,故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尤其要注意多吃些營養充足的蔬菜、水果等。

夏天出汗較多,津液相對缺乏,故適當飲用綠豆湯等冷飲,補足水分、清熱解暑。但冷飲不應過量,不然有害無益。

自古我國人民就有飲茶解暑的習慣。現代研究證明,茶葉不但含有粗纖維、膠質、葉綠素,還含有生物堿、黃酮類、鞣質、維生素、麥角田醇、揮發油,以及少量的煙酸、硫胺、葉酸、蛋白質、礦物質等。飲茶能提神醒腦,消除疲勞,加強記憶力。因此,夏季飲茶解暑要比冷飲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