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子飛鴻--傳真機(1 / 1)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很多辦公室添置了一種新設備--傳真機。它的個頭不大,本領卻不小:不僅集電報、電話的功能於一身,而且還能傳送圖像,一頁文字或圖像信息在短短的幾秒鍾內,就能被傳送到千裏之外。

鍾擺的提示

1842年,蘇格蘭人亞曆山大·貝恩在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現象:每一個鍾的鍾擺在任何瞬間都在同一個相對的位置上。他很快想到如果能利用鍾擺,使它在行程中通過由電接觸點組成的圖形或字符,那麼這個圖形或字符就會同時在遠距鍾擺的一個或幾個地點複製出來。

原始傳真機

根據設想,貝恩在鍾擺上加了一個掃描針,同時還加了一個由時鍾推動的信息板,板上就是要傳送的圖形或字符,由電接觸點組成;而接收端的信息板上則鋪著一張電敏紙,當指針在紙上掃描時,如果有電流脈衝,紙麵上就會出現一個黑點,這便是一種原始的傳真機。

相片傳真機

1907年,法國人愛德華·貝蘭在眾目睽睽之下演示了他的研製成果--相片傳真機。該傳真機主要是利用了電子組件感光的特點,把指針接觸式的掃描改變成光電掃描。這樣一來,不僅傳真的質量大大提高,而且光電掃描和照相感光製版的配合,也使相片傳真得以實現。

廣泛使用

1926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正式開放了橫貫美國大陸的有線相片傳真業務。同年還與

英國開放了橫跨大西洋的無線相片傳真業務。從此,相片傳真被廣泛應用於傳送新聞照片,隨後擴展到軍事、公安、醫療等部門,用來傳送軍事照片、地圖、罪犯照片、指紋、X光照片等。

知識小筆記

愛德華·貝蘭自幼聰慧敏捷,6歲時便仿製了一個有活塞和傳動杆的火車頭,19歲時又因製造“秘密照相機”而引起了警方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