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縫紉機發明之前,縫紉可是用手工操作的一種又慢又辛苦的工作。將一根針這種簡單的傳統縫製方法逐漸發展成為一台複雜的機器,正是人們將多種新奇創意和多項發明融合在一起的結果。
手搖縫紉機
18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後,紡織工業的生產促進了縫紉機械化的發展。1790年,英國木工托馬斯·賽特發率先發明出世界上第一台先打洞、後穿線的單線鏈式線跡手搖縫紉機。當時,這種縫紉機主要用於縫製皮鞋。
雙線縫紉機
1841年起,美國的艾尼爾斯·豪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縫紉機的研究之中。經過了5年的努力,他第一個製造出用針尖帶孔的針進行雙線連鎖縫紉的縫紉機。就這樣,艾尼爾斯·豪獲得了這類縫紉機的專利。
實用機誕生
1851年,美國人辛格在修理一台縫紉機時,萌發了自己動手製造縫紉機的念頭。很快,他便設計出經過改進的一台樣機,這種縫紉機可以連續進行曲線縫紉。這台機器既可以靠轉動把手進行手工操作,也可以用一個腳踏板操作,這便是第一台實用的縫紉機。
專利糾紛
辛格的縫紉機很快便受到人們的青睞,不久就風行全美國。盡管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辛格卻因為剽竊艾尼爾斯·豪的發明而被起訴。為此,他每年要付給艾尼爾斯·豪一筆巨額款項。不過,辛格並沒有因此而放棄縫紉機的生產。
現代模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縫紉機在設計上雖然不斷地改進,也增加了不少新的特點,但其基本原理未變。20世紀的早期,有的縫紉機上還裝上了電動機,而今天的電子縫紉機,還能用各種複雜的針法進行自動的縫紉。
知識小筆記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縫紉機是深受中國人歡迎的“結婚四大件”之一,上海的蜜蜂牌、蝴蝶牌縫紉機曾供不應求。後來,服裝廠開始使用電動縫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