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之中,很少有人會為自己擁有一根鋼筆而感到開心。然而,學習書法的人一定知道,毛筆字寫起來不僅費時,也很費力。或許,隻有在這種時刻,我們才會想到鋼筆的功勞。
羽毛筆
在鋼筆發明以前,歐洲人一直是用羽毛筆來寫字的。它是用雞、鴨、鵝、鷹等禽類的羽毛製作的,最常用的是鵝翅羽毛。不過,這種筆的壽命很短,筆尖也很容易磨禿。通常,一枝筆能寫幾千字就很不錯了。
蘸水筆
考慮到羽毛筆不太耐用,人們便在羽毛筆尖上包上了一層金屬薄片,從而製成了金屬筆尖。隨後,人們又用木杆、金屬杆逐漸取代了鳥翅的羽毛,慢慢地,羽毛筆便演變成了蘸水筆。盡管筆的壽命延長了,但每寫幾個字就要蘸一下墨水還是很麻煩。
灌水筆
1809年,英國人福遜發明了一種筆杆中可以灌注墨水的筆。該筆的筆杆上有一個小孔,小孔關閉時筆尖寫不出字,隻有打開小孔,墨水才能流至筆尖。同年,由另一個英國人布萊姆改進的蘸水筆具有一個很薄的銀製筆杆,使用時要用手擠壓筆杆,筆尖才能寫出字來。
鋼筆雛形
1884年,美國的劉易斯·愛迪生·華特門運用毛細原理,設計出具有毛細作用的零件--筆舌。它與鋼筆尖緊密互配,然後用滴管將墨水注入空心的筆杆,依靠毛細引力作用,使墨水自動流向筆尖,形成了鋼筆的雛形。
知識小筆記
美國人沃特曼用長形硬橡皮,連接筆嘴和筆內的貯墨水管,又在硬橡皮上鑽了一條細如毛發的通管,可容少量的空氣進入貯管,以保持管內氣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