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放大聲音--助聽器(1 / 1)

對一些聽力殘疾者來說,助聽器可是他們改善聽覺障礙,提高與他人會話交際能力的“法寶”。這種補償聽力損失的小型擴音設備,演變至今,經曆了一係列的成長。如今,這些助聽器,也早已打上了高科技的烙印。

手掌集音

人類最早的“助聽器”可能就是聾人自己的手掌。他們將手掌放在耳朵邊形成半圓形的喇叭狀,就可以很好地收集聲音。雖然這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助聽器,但這也算得上是最自然的助聽方法。

助聽器雛形

受到手掌集音的啟發,人們先後發明了各種形狀的、簡單的機械裝置,比如像喇叭或螺號一樣的“耳喇叭”,木製的“聽板”“聽管”,像帽子和瓶子一樣的“聽帽”“聽瓶”,像扇子和動物翅膀一樣的“耳扇翼”,以及像聽診器一樣的“講話管”等。

電子管助聽器

1921年,英國生產了第一台商業性電子管助聽器。由於電子管需要兩個電源供電(一個用來加熱電子管中的燈絲,使之發放電子;另一個是驅動電子到達陽極),該助聽器因為體積大而顯得有些笨重。盡管它的清晰度比較好,但幾乎無法攜帶。

晶體管助聽器

1953年,晶體管助聽器問世,為助聽器向微型化發展提供了可能。隨後,為了避免聲音的反饋,設計者將接受器和麥克風分別裝在兩邊的眼鏡腿上,從而製成了眼鏡式助聽器,卻仍未實現雙耳佩戴。直到1955年,雙耳同時佩戴的助聽器才正式出現。

知識小筆記

1714年,荷蘭人華倫海特製定了華氏溫標。他把一定濃度的鹽水凝固的溫度定為0℉,把純水凝固的溫度定為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