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寫革新--造紙術(1 / 1)

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無論是讀書、看報,或是寫字、作畫,都得和紙接觸。今天,如果沒有紙,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紙在交流思想、傳播文化、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方麵,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和材料。

方絮

中國古代的人們習慣以上等的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那些不好的繭便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過後,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幹之後剝離下來,便可以用於書寫。

最初的紙

紙在沒有發明以前,人們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之類。但是甲骨不容易多得,金石比較笨重,縑帛太昂貴,簡牘所占空間又大,都不便於使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迫切地需要尋找廉價易得的新型書寫材料。

蔡倫造紙

東漢時期,蔡倫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帶領工匠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等來造紙。他們先把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等東西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裏浸漬相當長時間之後,再搗爛成漿狀物,經過蒸煮,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幹,這樣紙就製成了。

造紙術的流傳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

知識小筆記

人們先把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到一定濃度,然後在造紙機網部進行初步脫水,從而形成濕的紙頁,再經過壓榨脫水,然後烘幹成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