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原子彈使整個社會麵臨著被核戰爭毀滅的威脅,這已經成為了全人類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但是,原子能之所以能被人們所認識,卻是從原子彈這種武器開始的。
奠定基礎
1934年,美國物理學家費米在用中子轟擊原子核的試驗中,得到後來被他命名為超鈾的元素,並首創了衰變定量理論,從而為原子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礎。費米也因此在1938年12月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裂變理論
1939年,德國的兩位科學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用化學方法檢驗了費米的試驗,他們發現:用中子轟擊鈾原子,隻能得到地球上已存在的鋇。鋇的重量略高於鈾的一半,這是無法用原子核的衰變來解釋的,因此,兩位科學家便提出了裂變理論。
曼哈頓工程
1939年8月,西拉德和其他兩位物理學家在愛因斯坦的幫助下,委托羅斯福總統的顧問薩克斯請求美國政府支持研製原子彈的工作。同年的12月6日,美國政府大量撥款研製原子彈,並成立了一個軍政委員會,實施製造原子武器的計劃,該計劃被命名為“曼哈頓工程”。
成功配製
1943年4月15日,原子彈的綜合實驗室正式投入運行。到了1945年,有關原子彈的所有重要物理研究都已接近完成,羅伯特·奧本海默宣布實施“三一計劃”。同年7月,他們進行了原子彈爆炸試驗,並於8月1日裝配出了第一顆原子彈。
知識小筆記
原子核在發生核裂變時,釋放出的能量是十分劇烈的,而且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因此,奧本海默開始向政府和科學界推行了他的核控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