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老年,心理變得格外敏感,感情也變得脆弱。老年人常常會為別人(尤其包括兒女在內的年輕人)對自己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或一個手勢,引起許多想法,從中品味人家對自己的尊重程度,兒女心中是否有自己,或感動不已,或氣憤不滿,極易感動,也極易生氣,這是老年人的特殊性。從這一點來說,老年人也需要人“哄”。
曆經滄桑的老人們,數十年來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一般來說,想改變他們是不容易的。比如過於節儉和戀舊等等。如果有一個兒子,他將父母家冰箱裏的剩菜處理掉,卻騙老人說自己吃了,再做些新鮮的送給他們;他買來一二百元的旅遊鞋給父母穿,卻對老人說是十幾元一雙;他花數十元買門票領父母逛郊外動物園,卻騙老人說隻花了幾元錢。如此,既滿足了老人物質上精神上的需求,又不至於讓“節儉成癖”的老人感到心疼。他這樣“哄”老人,並無所圖,隻想盡一份孝心。這種“哄老”,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