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當代大學生需要的能力?大學生作為知識型人才,能力如何體現?我們常提及的“複合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這些問題困擾我多年。2008年9月,我回母校天津科技大學(原天津輕工業學院)參加77、78屆三十周年慶典活動。期間,我對到會的近千人進行了一次粗略的調查,統計出目前從事三十年前本科所學專業的人僅占15%左右,而這15%的同學中,在大學期間對所學專業感興趣的占80%。近70%的同學大學畢業後,因為工作環境、家庭、興趣愛好、區域經濟發展等因素,紛紛轉向其他各個領域,而其中的80%的同學在工作實踐中,找到了自己感興趣和能力得到發揮的領域。總的來說,還有近20%的同學,為了生計,目前仍做著自己並不感興趣、未能真正發揮自己能力的工作,還有10%的同學仍在努力改變著自己,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生存空間和興趣愛好。77、78屆大學生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驕傲,但同樣考驗著中國教育模式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延續三十多年的高考製度和現行的教學模式值得我們反思,這也是我在寫本書過程中的一種現實思考。

生存與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在人類社會的曆史演進過程中,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種能力同樣在進化。創造人類社會的和平、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成為當今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受高等教育培養的大學生,應該成為理性人,其能力不僅僅體現在擁有專業知識,更多應該表現在信息的甄別能力、經濟的行為能力、管理的決策能力和創新的思維能力上,強調大學生對待社會、國家、家庭、組織應承擔的責任。對大學生自己的一生應有一個新的構建和認識的起點,這也許可稱之為複合型人才的基本素養吧。

信息甄別能力。人類進入21世紀,同以往任何時代的差異就在於信息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人們對信息的依賴性。信息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細胞,想回避也不可能。在大學的課程中,可能找不到哪一門課程不涉及“信息”兩字。如何全麵、正確而又直接地把握信息的本質與內涵,體會信息的價值,是大學生在學習期間要不斷思考的問題。信息,並不是知道的越多越好,並不是知道的越早越好,也不是就你一人知道了就好,當然,所有人都知道了也未必就好。信息已成為人類行為相互依存的一個重要變量,根據行為目的不同,行為價值取向的不同,信息的作用同樣發生著變化。信息的甄別能力,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多與少、早與晚、保護與擴散的技術問題,更多的是了解信息的經濟價值、管理價值、社會價值,了解信息對人的經濟行為和心理行為的影響。因此,大學教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關注大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培養是構建大學生核心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社會發展到今天,市場經濟使我們每一個個體、每一個組織、每一個國家都融入到市場經濟的體製之中。市場經濟是人類構建的一種製度和社會經濟運行的秩序。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是貿易,通過貿易(交換)使每個人的狀況更好。人們相互之間,因不同的生存條件,利益和信念的追求,在更多時候體現在貿易之中。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表現出既是貿易的合作夥伴,又是貿易的競爭對手。在本書的邏輯框架中,不涉及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種族間的爭鬥,同樣不涉及有違人類普通意誌的黑色經濟(如毒品交易等)。因此,貿易會使每一個利益群體的生存與發展變得更好,體現人類追求美好、公平、公正、效率的一種社會生存的理想秩序。

經濟學從古典到現代,是一種理想王國中的構建。從曆史的演變過程看,市場經濟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之貢獻是個解不開的謎。亞當斯密形象比喻市場經濟是一隻“看不見的手”,調節著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衝突。市場以貿易為形式,以價格為手段,以貨幣為媒介,形成了一個完備的各利益群體共同遵守的遊戲規則。然而,自由市場經濟的魔力,在理性的邏輯假設前提下,隨著人們不斷的認識與了解,失去了它本應有的魔力,政府和一個特定的利益群體很多時候改變著市場的結果。同樣,自由市場由於人與人之間經濟行為的傳導機製,行為的相互依存性,在很多時候也需要一個政府和特定的群體來進行有效的調節與監管。政府可以通過貨幣、稅收等政策工具對市場進行調控,組織與個人可以通過彼此的行為策略來實現市場的有序均衡。經濟行為能力由此而變得重要,無論是新興的市場,像拍賣市場、金融市場、保險市場、網絡市場,還是古老的市場,像典當市場、二手貨市場,隨著人們經濟行為能力的不斷提升,不同的均衡結構使市場經濟充滿生機。當代大學生應該靠知識和對自己個性特征的塑造,培養自己潛在的經濟行為能力,這也是今後走向社會的一個基本的生存能力。麵對“商品”,值得買與賣得值之間大有學問,大學生應該擁有這方麵的能力。

管理決策能力。麵對競爭與合作,無論是作為個體的人,還是一個組織,或一個國家,都需要作出正確的決策。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在進行著麵對困惑的權衡取舍,常常因為習慣,而忘了再思考這樣一種習慣背後是什麼?正確的決策,意味著管理在價值取向、成本核算、公平與效率上的有效。一個大學生,必須決定如何合理地分配他最寶貴的時間資源,必須在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和為了學分必須完成基礎課程的學習時間上,作出權衡取舍,而這樣一個權衡取舍的過程就是決策。能夠在大學的學習期間不斷發現自己的潛能和興趣,充分利用大學的教學資源和現代信息資源,對自己的課程進行新的整合與構建,同樣反映一個大學生的管理決策能力。如果對一個家庭而言,考慮有限家庭財力收入的合理支配同樣需要作出決策。如家庭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支出與家庭子女教育經費的支出,這樣一個決策中,時間的維度和家庭收入的未來預期就必須作為一個變量在決策中考慮。當人們組成一個團體,或一個企業時,也許麵臨著生產某種產品的多與少,企業用人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企業用於技術開發的資金留成等問題,均需要企業的管理者隨時決策。而作為社會或一個國家,所麵臨的決策問題更多,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環境的保護,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擴散,社會的公平與效率等。政府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因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公民的價值和文化取向的差異均要作出合理的決策,尋找適應的均衡,才能使整個社會趨於一種健康和良性互動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