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信息,信息的價值又是什麼?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信息學概論》一書,以社會的信息現象和人類信息交流過程為對象,闡述了信息的性質、結構和度量,信息的組織、處理、交流、傳播和利用的原理、方法和規律,研究了信息與社會、經濟的關係以及信息運動的管理。
這樣一本在學界及高校有影響力的教材,在我的了解中,很少有學生感興趣,認真學完的。問題在哪裏?是教材編的不好?是老師教得不好?還是學生不努力?我認為都不是。真正的根源就在於我們現行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現代教育的理念。對知識的學習與知識的傳授需要有整合的框架,整合的思考,融合的理念。
《信息學概論》一書,1996年9月第1版,2001年9月第4次印刷。到2010年,仍有學校沿用此教材,是慣性還是體製,更多原因我們不作討論。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樣一部教材,在中國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中具有它的價值。當然,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和對信息學的總體把握是科學合理的,但從學過這門課程的學生和教過這門課程的老師的調查來看,發現效果不好,教與學值得反思。
全書共分成九章內容,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需要進行不斷的整合,提煉出所需要的適合學生需要的知識和學習點。這裏提供的框架更多是用來幫助大學生理解什麼是信息和信息的價值兩大問題。當然,對係統掌握這樣一門課程也有一定幫助,對從事本課程教學的老師也會有一定啟示。
第一步,我們可以逐章進行一個剖析。書中用信息概論和信息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一個看似係統的論述,但認真讀完後,留給學生的問題會很多。信息作為與物質、能量、構成客觀世界的三個基本要素,是一個哲學層麵的思考。N維納與申農兩個人物的引出對理解信息的內涵的作用從書的一開始到信息具有普遍性、依附性、可度量性、可識別性、可處理性、可傳遞性、可共享性,讓學生一下就陷入了一個機械的學習之中。
信息度量,是全書真正開始學習的知識點,但當讀完後,讓學生一下陷入了一個技術上的難點。信息度量隨科學背景的不同、應用層麵的不同,差異是巨大的。完全數學化的度量,看似量化的分析,但給學生留下的是太難了,無法知道信息到底如何度量,現實中如何表現。其實,這一章節中涉及抽象意義上的信息的度量是一個學術界不斷在探究的難點。從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來說,沒有發揮好的作用。當真正讓學生感知一個信息的度量還有如此多未解決的問題,能讓學生體會到這一知識點需要發現與創造,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過程,但這一點書中未能體現。實踐中效果更差,更多的高校老師將這一章去掉不講了,使全書的整體性一下子失去了光環。
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即人們的行為過程。首先從交流開始。交流的媒介就是信息,基本的表現形成即語言。但這樣一個學術化形式對於大學生來說同樣存在不適應。大學生在學習之過程中,如何接受一個學術化的訓練是一個漫長漸近的過程,而我們現行的教材,過分強調學術化,是存在問題的。每一章節的剖析還可延續,這裏僅以前三章發現的問題提出來供學生在學習中參考。
信息從交流開始,基於交流形式的多樣化,交流對象、交流場景、交流目的的變化,形成的信息隨之而變化,更多是一個具體實踐的過程,存在技巧和方法,在自己的體會和理解上,就每個同學的特點進行一個梳理。形成一個自己對交流的認識、對交流過程中信息的產生,作用的認識,對交流在人們行為過程中的重要性的認識,我想這就是學習之目的所在。
信息從信息開始,充分利用積存的信息源。當今信息時代,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尤為重要。充分應用文獻是一個基本的手段,這一點,需要讓學生更清楚的是一個現有文獻的形成與發展。因此,這一章節更多是提供給學生的一個基本的技能。技能是需要在實踐中培養的,係統地學習技能,不如親身經曆。因此,在學習或老師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出一些題目讓學生親身經曆,這裏不妨引出一些問題,供同學在學習中實踐。
1.請你通過中外文獻的收集,解讀一個英文單詞Synonym的內涵與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