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息學概論中有一個關於某項科研活動及其產生的文獻的圖示,用你的眼光分析這樣一個複雜的圖,再作更深入的解讀,表達出從中得到的啟示。

3.蛙叫為“公”還是為“私”,請從文獻中對蛙叫進行查找,並整理。

類似上述的剖析還可繼續,就這樣一本30多萬字的教材,到底要傳達的信息是什麼?讓學生掌握的是什麼?每一個學生、每一個講授這樣一門課程的老師,都需要進行新的整合。一個基本的框架。

信息科學的基本框架這裏給出的是一個邏輯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是信息是如何在人類社會實踐和行為交互過程中逐步形成,一個關鍵詞交流,還需要學生從多視角體會。

當信息成為人類不可缺少的資源時,其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應用方式的多樣性,形成了一個新的產品,即信息產業。它提供人們服務,並在服務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需求。用戶對信息的需求與產業對信息的供給形成一個基本的經濟現象。作為社會效用,其實是一個同實體經濟對應的知識經濟的問題。無論是信息用戶、還是信息供應,更是一個實踐問題。由此,上述框架形成了全書的一個基本邏輯框架。讓學生在整體上把握一門課程的整體框架,尤為重要。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群體,對知識的側重點是有差異的。從關注實用的角度,如圖書情報專業,全書學習的重點應在文獻信息的形成、分類、整序、擴展,內存的規律,能提供的服務等多方麵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其他的內容均可圍繞這樣一個點進行展開研究。如果是一個有數學背景的學生,可以更多關注信息的度量,在研究各種度量方法的過程中,尋求更為簡明的度量表現形式,體會信息在科學度量的探求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度量本身的學術價值。如果是一個對經濟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信息產業,這樣一個獨特的行業的經濟運行規律,由於信息不同於傳統的商品,信息的價值如何在現行的市場經濟運行中發揮作用。

每一個學生圍繞信息產生一個感興趣的點,是學好一門課程的關鍵。當他就一個興趣點,進行深入學習時,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自然需要了解課程的概括,了解自己的興趣點在課程中的地位,了解自己的興趣點在課程中未能找到答案的原因。探求的欲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利用更多的其他知識來豐富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納入到他的係統的大學學習之中。這樣一點在當下的高等教育中是缺少的,很多的學科,相互之間是相通的,作為老師也很難完全把握。因此,教與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更要發揮學生的智慧,讓他們在不斷的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大學學習是一個整體對人塑造的過程,四年的大學生活,每一個學習個體,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框架。無論是學習理工科,還是文史類,信息的甄別能力是一個不可殘缺的能力。因此信息學概論作為必修課是需要的,但不能強求所有學生對這樣一門課程的掌握形成一個統一標準。應該結合每一個學生的學科特點和知識背景,有重點地選擇信息概論中的一部分作為重點,融合到他們整體的知識框架中。這樣一種思路,需要我們現行的教育模式、考試模式的改變。完全簡單化地出一份試卷進行考核,已不適應當代教育的需要,更不適應考查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整體的把握程度。考試的目的更多在於這樣一種形式中,檢驗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潛在能力的發現,這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

一本好書,是需要多視角地去解讀,《信息學概論》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好書,但它是當代大學生必讀的一本書。我們現行的教育,真正好的教材太少了,學科狹窄,使更多的學生沒有一個整體把握自己的能力。我認為相關信息、經濟、管理,思維創新方麵的四本書,是所有大學生大學四年中必須要研究的課程,無論你的專業背景和今後的工作方向。這也是寫本書的目的所在,希望用一個更簡單的方式來彌補當下教育的不足,有點功利,更需要在實踐中完善。

信息的甄別能力,也可看成當代大學生的信息素養的培養。知識經濟的時代,這樣一種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靠一本書,一個階段的學習就能夠完全解決。因此,這裏就本章的內容,結合信息學概論,提出一些問題,供同學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