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來看曼昆在最後就宏觀政策的五個爭論問題作些思考。貨幣與財政決策者應該努力穩定經濟嗎?貨幣的穩定,其實是一個理想的狀況,穩定的經濟如何表現,用博弈論的均衡思想來理解,是一個納什均衡。反映了不同行為主體,在某一規則下行動的策略組合達到了誰也沒有積極性改變的一種狀態。貨幣作為一種規則和製度,現實世界將長期存在。而作為財政決策者的行為應該更多考慮不同經濟行為主體,在現行的貨幣政策下的行為反應,通過這種反應來判斷當下的貨幣政策是好還是壞。我們常聽到貨幣政策中,有積極寬鬆的貨幣政策,基準率的高低,貨幣流動性的好與壞等專業指標。這些專業指標的背後表明了一個國家的政治運行秩序。問題的關鍵要看經濟穩定是否有利本國的經濟發展,如果是有利的,說明當下的穩定是一種均衡。由此可見,經濟穩定本身不能說明問題,更多是要了解經濟穩定對經濟行為反應是一個怎樣的變化邏輯。
我們再看這樣一個問題,政府應該平衡其預算嗎?政府預算已成為現行各國政府的一個基本工作。政府調節著市場,維護著國家利益和社會穩定,同樣需要成本。問題的關鍵仍要看一個平衡預算的基礎是什麼?這樣一個平衡預算是否有利於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預算的背後意味著政府行為。預算成本高,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政府調控的支付水平高,更進一步說明國家處在一個多變的狀態,而預算成本低,某種程度上來說國家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是否要平衡預期算的權衡取舍的關鍵要看政府預算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從這樣兩個問題再一次回到了曼昆提及的經濟學十大原理,人們麵臨權衡取舍與社會麵臨各種矛盾的權衡取舍。在權衡取舍中決策,反映了人的經濟行為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是需要一個理性的知識框架和現實的分析思考。學習的目的就在於通過理性的分析,揭示我們的基本行為,不同決策主體的差異就是一種能力水平的體現。因此,我們說,能力培養是一個綜合素質的提升,是一個有規律可循的科學學習的過程。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也隻能對經濟學感興趣的同學才有吸引力,分上、下兩冊,共計100多萬字,要係統地學習一遍,不是所有大學生都能夠做到的,而大學生的經濟行為能力又是一個必備的能力,學習和能力提升的矛盾又將如何解決,是否有更好的辦法,更簡捷的方式實現呢?本教材用一個新的邏輯框架進行了整合,形成一個獨立人的經濟行為能力、家庭視角下人的經濟行為能力,組織視角下和市場經濟視角下獨立人的經濟行為能力,但也可以看出,這樣一種邏輯解構的係統性是不夠的,讓同學學習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目的,想補這樣一個不足。但深感給同學的壓力太大。這裏再提出幾個問題,供同學在課後作些思考。
1.人的性格受家族的遺傳是主要因素。性格特征在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中表現為風險偏好,觀察不同偏好的獨立人的經濟行為方式對你有何啟示。改變偏好的成本與通過偏好改變獲得利益之間的權衡取舍是否可以計算,你對改變偏好做好準備了嗎?
2.市場是人為構建的,但又是客觀存在的。新興市場的競爭和衰落市場的冷清,你能找到1~2個現實案例來分析這樣兩種市場中的人們的經濟行為特征、政府行為特征、組織行為特征,通過這樣一個觀察分析,給你何種啟示,能發現新的市場價值嗎?
3.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是現實存在的兩種形態,共性在何處,差異的表現又在何處,如何在求同存異的過程中發現新的經濟價值和可能存在的商業盈利模式。
4.影響經濟運行的因素有很多,國家層麵的貨幣政策、稅收政策、法律法規、資助政策、優惠政策,社會層麵的竟爭行為,合作行為、自願行為,個人層麵的學習策略、等待策略、努力策略。你如何看待這樣一個複雜的現象,可否從一個簡單的案例中總結出一些直觀的對你有啟示的對策建議?
管理的決策能力,對管理者來說,是一個具有多學科意義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了獲得明天的成功,管理者在今天就必須製定正確的決策策略。作為管理者,必須具有良好的決策素養,掌握各種高超的決策方法和技巧,並能利用現代化的決策支持手段進行決策。當然,管理更加強調其實踐性,在社會的各項實踐活動中,提升每個人的管理決策能力尤為重要。而對大學生來說,學習是一個吸取前人智慧的捷徑。這裏介紹由中山大學歐陽潔著的《決策管理——理論、方法、技巧和應用》一書,可以幫助同學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管理決策的體係,以便更好地指導具體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