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1~4構建的是一個對獨立人的經濟行為的基本假設。而現實人不可能獨立於社會。因此,當人類在交互關係的影響下活動時就需考慮交流、交往的秩序,交往秩序的維護。這就是曼昆的原理五、六、七。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貿易作為經濟運行的基本方式,使人與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實現了各自需求的滿足。因為貿易,產生了市場。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市場的作用在當下,沒有人不知道其發揮的巨大作用,市場經濟成為了人類普遍應用的一種社會秩序。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曼昆在不知不覺中,把我們的關注點從市場行為引向了作為代表社會的政府,政府功能與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充當的角色,隻要社會是穩定的,國家是和平的,政府的最大功能就是如何使大家都願意參與的市場秩序變得更有序,更有效率,更能發揮其價值。而當市場在所在市場行為作用下,發生偏差時,社會就需要尋找有效的方式進行調節。這同樣是經濟學要回答的問題,人們因為經濟行為,產生了市場,同樣因為市場的過度行為,影響著人們的經濟行為,怎麼辦?曼昆在原理8~10給出了假設。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換句話說,市場本身不能創造財富,市場作為交易的一個場所,一個經濟運行的模式,改變著不同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創造財富的本質在於勞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所以偉大,是因為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在不斷地勞動。通過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創造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才使社會不斷進步。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由此可見,政府的作用也不是萬能的,政府的功能是通過各種政策工具進行市場行為和市場秩序的調節,而政府手中的牌無非是構建的規則,選擇虛擬的工具,貨幣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在學習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時,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現實世界的任何一方麵,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事物運動中的兩麵性。如果回到哲學層麵思考,矛盾的運動體,均存在基本的雙向運動特征。原理十。社會麵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曼昆的經濟學十大原理,從人麵臨的權衡取舍到社會麵臨的權衡取舍,其中揭示的奧妙之處,在曼昆的書中未能體現。其實,他要告訴我們,一個獨立人的經濟行為是如此在矛盾中前行,作為一個抽象意義上的人——國家在經濟運行中同樣充滿著矛盾。當我們在解讀個體人的普遍經濟行為的同時,完全可以抽象到更廣的“人”的層麵,這就是國家、組織,在市場運行中又該如何,他們同樣麵臨權衡取舍。社會就是在不斷的矛盾衝突中前行。

讀完曼昆的經濟學十大原理,就可以在思想上和邏輯上形成對經濟學原理全書的把握。第二篇就是一個基本的經濟學的分析視角。從供給與需求的分析解讀市場如何運行,引出邊際、彈性兩個分析的工具。進一步的邏輯構建就出現在第三篇,因為有了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和不平衡,考慮這樣一種經濟運行的現象是如何影響社會的運行秩序。福利,指社會的福利,進一步深入下去,就圍繞著社會福利從公共部門的視角展開分析,社會和國家如何看待市場經濟的秩序,如何應用市場經濟的秩序形成了第四篇的內容。

進一步的擴展,自然就延伸到組成更多人的經濟活動的企業行為和產業組織。將組織行為和產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同樣可以放在經濟學的研究視角,這是曼昆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和他的邏輯構建。組織的行為改變著社會及市場運行的秩序,組織行為自然是人的行為在邏輯意義上的一種推廣和延伸,理解這一點對學習和建構知識體係很重要。在教學中,我們很多的同學,對這種學科的建構和推廣的理解遠遠不夠,常常用機械的方式將課程學死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隨著學習的深入,很多學生被課程涉及廣泛的內容、分析技巧難倒了,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和邏輯的組成。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從第六篇開始,就轉向了一個又一個主題。勞動市場經濟學,關注勞動者的供與需,勞動者的收入。宏觀經濟學,關注一個國家的統計數據GDP對社會、經濟及人們生活的影響。再更具體一點,從時間維度,中長、短期的市場調控看個體和組織的經濟行為和國家的各種政策變動和調整。

書的最後引出五個爭論的問題。當然,爭論的問題會很多,書中僅就宏觀經濟政策提出五個爭論的問題。一方麵,表明作者的態度,另一方麵看出作者的用意。我想,更多是一個現實的思考,當學生認真研讀完全書後,引出的爭論和困惑一定會更多,引出問題越多,說明學習得越深入,這也是教與學的最主要目的所在。如果一本書研讀完後,沒有問題,隻有對原著的掌握,知道了什麼是“經濟學原理”,掌握了若幹分析工具、分析技巧,我認為是學生的失敗。應該通過學習,了解自己的思維方式,經濟行為方式是否發生了變化。原來不會花錢,現在會計算著花了;原來不懂得討價還價,現在會在討價還價中得到價值增值了;原來遇到事情,就算計著好還是不好,總在矛盾之中,現在知道選擇總是有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