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天賦與辛勤的苦練當然都是他成功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心理態度的轉變。克蘭·賴班學會從不幸的環境中找到好運。
有一位16歲的中學生佛瑞迪,在暑假將臨的時候,對他爸爸說;“爹,我不要整個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錢,我要找個工作。”
父親從震驚中恢複過來之後對佛瑞迪說:“好啊,佛瑞迪,我會想辦法給你找個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現在正是人浮於事的時候。”
“你沒有弄清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要您給我找個工作。我要自己去找。還有,請不要那麼消極。雖然現在人浮於事,我還是可以找個工作。有些人總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親帶著懷疑問。
“那些會動腦筋思考的人。”兒子回答說。
佛瑞迪於是到一家公司去應征,但是他去晚了,前頭已經排上了20個人。佛瑞迪眉頭一皺,當下寫了一張紙條,請坐在門口的秘書轉交給裏間的老板。
“好啊!”他說:“讓我來看看這張紙條。”他看了不禁微笑起來。他立刻站了起來,走進老板的辦公室,把紙條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看了也大聲笑了起來,因為紙條上寫著:
“先生:我排在隊伍中第21位,在您沒有看到我之前,請不要作決定。”
他是不是得到了工作?他會不會處理他一生中所將遭遇到的問題?他當然得到了工作,而且當然也會處理他將遭遇到的問題,因為他很早就學會了動腦筋。一個會動腦筋思考的人總能夠掌握住問題的關鍵,他能夠解決它,或消除它,或發展出一種辦法模式,嚐試著去做,去麵對問題。
人生盡管有很多的痛苦和困難,但是隻要我們思考、工作、研究,相信我們就可以主宰人生。
你聽過海耶士·鍾士的事跡嗎?
他是1960年高欄比賽的風雲人物,他贏得一場又一場的比賽,打破了許多紀錄,真是轟動一時。他順理成章地被選為參加當年在羅馬舉行的奧運會的選手。他參加110米欄賽,全世界都認為他能贏得金牌。
但是,出乎意料,他並沒有得到金牌,隻跑了個第三名。這當然是個極大的挫折。他的第一個想法是:“怎麼辦呢?我或許該放棄比賽。”要再過4年才會有奧運會,而且他已經贏得所有其它比賽的高欄冠軍,何必再受4年更艱苦的訓練?看來惟一合理的路是退出比賽,開始在事業上尋求發展。
這當然非常合乎邏輯,但是海耶士·鍾士卻不能安於這種想法。“對自己一生追求的東西,”他說,“你不能夠事事講求邏輯。”因此他又開始了訓練,1天3小時,1個星期7天。在爾後幾年裏,他又在60碼和70碼高欄項目創造了一些新紀錄。
1964年2月22日,在紐約夏遜廣場花園,鍾士參加60碼高欄賽。賽前他曾經宣布這是他最後一次參加室內比賽。大家的情緒都很緊張,每個人的眼睛都看著他。他贏了,平了自己所創的最高紀錄。
鍾士跑完,走回跑道上,低頭站了一會兒,答謝觀眾的歡呼。然後17000名觀眾都起立致敬,鍾士感動得洞下,很多觀眾也流下眼淚來。一個曾經失敗的人仍然繼續堅持下去。他不放棄,而愛他的人們就愛他這一點。
他參加1964年東京奧運會,在110米欄賽中跑出13.6秒的成績,得了第一名——他終於贏得了金牌。
後來他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擔任業務代表。
他自願協助推展所在城市的體能訓練計劃。他的活動得到了極為了不起的成果。
有一次,他對一群年輕人演說,引誦了加拿大作家塞維斯的詩句,我們作為本節結束語:
孜孜不倦會為你贏得勝利。
臨陣逃脫不是好漢。
鼓起勇氣,放棄畢竟是太容易。
抬頭繼續前進才是難題。
為你受打擊而哭泣——
而死亡也是太容易;
撤退、爬行也容易;
但是在不見希望時卻要戰鬥再戰鬥
——這才是最好的人生之戲。
雖然你經曆每一場激戰,
渾身是傷、是痛。
但是再努力一次——
死亡畢竟是太容易,
繼續抬頭前進才真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