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係辭下傳(1 / 3)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係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趨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八卦有規律地排列,卦象便在八卦中。八卦重疊組合,六爻的卦象便在其中。剛爻與柔爻相互推移,陰陽的變化便在其中。附上卦爻辭,行動的吉凶便在其中。卦辭與爻辭的吉、凶、悔、吝來自於陰爻和陽爻的變化運動中。陰陽兩爻,是設立卦象以推演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本。變通是順應時勢的選擇。吉凶是以守正道者為勝。天地之道,便是正道的大觀。日月之道是守正道而放光明,普照萬物。天下萬物的運動都是歸於端正專一,精誠無欲,才能有成就。

乾道造化自然,很剛健地昭示眾人,是非常的平易而容易讓人知道呀。坤道是順應乾道,柔順地向人顯示簡單的道理。聖人製作卦爻,便是效法乾坤簡易的原則。卦象也是效法乾坤簡易的形跡而設立的。卦爻卦象隱含於卦畫中,依象釋理,吉凶的真相就表現出來了。成就功業就要懂得隨時而變,而要想了解聖人的心情,則從卦辭與爻辭上可以看出來。天地最大的道德,在於使萬物生生不息;聖人最大的法寶,在於有崇高地位。

用什麼來守住地位呢?那就要靠仁愛了。如何使人聚集在自己周圍(即擁護自己)呢?那就要靠予人財物。給眾人分配好財物,端正自己的言行,禁止老百姓為非作歹,這就是義。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上古時期包犧氏治理天下,上則觀察天上日月星辰的現象,下則觀察大地高下卑顯種種的法則,又觀察鳥獸羽毛的文采,和山川水土的地利,近的就取象於人,遠的則取象於宇宙萬物,於是創製出八卦,用來代表萬物的情狀。

包犧氏用繩子結成網,作為捕魚、捕鳥及捕捉走獸的工具,便是取象於離卦的卦象(離中虛,像孔眼,有網罟的象征)。包犧氏的部落衰落以後,神農氏興起。他砍削樹木做成犁頭,彎曲木料作為犁柄,以便耕種和除草,並將這種工具的使用方法傳授給天下百姓,耒耨的發明大概取法於益卦。規定中午作為買賣時間,招致天下的民眾,將所有的貨物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換所需要的物品後散去,各自得到自己所需的東西,大概取法於噬嗑卦。神農氏的部落衰落後,黃帝、堯、舜等相繼興起,由於社會的演進,從前的典章製度已不適合時代的需要,所以黃帝、堯、舜等根據易學中的哲理,會通過各種變化製定了新的社會製度,使百姓樂於勞作而不覺疲倦,適合民眾的生活需要。

易學的道理是窮極則變,變則通,因為通達,所以能長久。因此,得到上天的保佑,吉祥沒有任何不利的。黃帝、堯、舜等治理天下時,人們都穿上了衣月艮,上衣代表乾,下衣代表坤,以乾尊坤卑之道治理天下而不用費盡心思,所以他們的治世之道是取法於乾坤兩卦。

將木材鑿成舟船,砍削木頭做成楫,船楫的便利,可以航行到更遠的地方,給人們的交通帶來了方便,船楫的發明大概取法於渙卦。馴服野牛,用它來拉車;馴服了野馬,用它來當坐騎,人們可以用車拉著重物到遠方進行貿易,這些交通工具方便了天下百姓的相互溝通,這些交通工具的發明大概取法於隨卦。設置多重的門戶,敲著梆子打更巡夜,用來防備盜賊的侵入,是取法於豫卦。

截斷木頭做成杵,在平地上挖個坑做成臼,用杵臼舂米,使百姓得到了加工食品的便利,這大概是取法於小過卦。把樹枝彎曲用弦繃住做成弓,刮削小樹枝做成利箭,弓箭的好處是,可以增強人類的戰鬥力,弓箭的發明大概取法於睽卦。上古的時候,人們冬天藏身於洞穴,夏天則在野外安身,後來聖人發明了房屋改變了以前的居住方式,上有棟梁,下有簷宇,可以防風避雨,房屋的發明大概是取法於大壯卦。

上古時期埋葬死人,用草木厚厚地堆在屍體上麵,然後埋在荒野中,不修建墳墓,也不植樹,服喪也沒有一定的期限。後代的聖人製定喪禮,用棺槨盛殮,這大概是取法於大過卦。上古時期人們用結繩的方式記事,後來聖人便發明文書契據,並設立百官共同治理天下,萬民得以監察,這大概是取法於央卦。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所以《周易》的主要內容,便是卦象。卦象就是模擬萬事萬物的影象。《周易》中的彖,就是裁斷一卦的吉凶的斷語。《周易》中的爻,是效法天下的運動變化。所以《周易》可以推算出吉凶悔吝來。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偶。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陽卦陰爻多,陰卦陽爻多。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陽為奇數,震、坎、艮以一奇為主;陰卦為偶數,巽、離、兌以一偶為主。它們的卦德有什麼不同呢?陽卦是一君二民,這是君子之德;陰卦為二君一民,這是小人之道。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神知化,德之聖也;《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誌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係於苞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用也。”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嚐不知,知之未嚐複行也。”《易》曰:‘不遠複,無祇悔。元吉。’”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