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為起草中央農村工作文件“打工”(3 / 3)

第三,農民工問題。我國的農民工已達兩億人左右,是一個很大的群體,也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其中很大一批人已在城鎮打工十多年,成為產業工人、技能骨幹,但身份變不了。因為“城市不開門,農村不斷根”。所謂農民工,實際上是我國工業化過程中使用農村的廉價勞動力,是不需要承擔城市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勞動力。農民工怎樣才能變為市民?戶籍製度要改革,更難的是農民工有沒有經濟能力在城市買住房,能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為此,有人提出“以土地換社保”、“以宅基地換住房”等主張和建議。成都市在戶籍製度上開了一個新口子:即暫住滿三年,有合法固定住所、有勞動合同並繳納社會保險三年以上的,可以登記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常住戶口。重慶市以創新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體製機製作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抓住技能培訓、就業指導、安居扶持、社保解憂、服務均衡、轉戶進城六個關鍵環節建立農民工有序轉移通道。“十一五”期間,重慶、成都規劃每年各有15萬農民轉為市民。農民工問題確實需要重視和研究,時間越久矛盾會越多。現在農村裏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是個很大的社會問題。

第四,糧食安全問題。發展現代農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最近看了不少現代農業的典型,各有特色,很有啟示,不過幾乎都不是搞糧食生產的。由於糧食生產經濟效益不高,農民和基層幹部都缺乏種糧積極性。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宏觀上不能不考慮糧食安全問題。中央強調“糧食安全的警鍾要始終長鳴”。怎麼辦?一是可以考慮實施資源替代戰略,根據當地農業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水產業,發展蔬菜、水果、薯類等,增加“食品”總量;二是改進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加大對糧食產區和種糧農戶的扶持力度,用政策調動地方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國家已經出台了糧食直補、農資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等政策。2007年,四川省這幾項補貼總額近30億元,平均每個農戶180元左右。據說為了操作方便,是按耕地麵積平攤的,不管種不種糧都補貼,不能完全起到調動種糧積極性的作用。而且對土地經營有負麵影響,現在耕地不繳農業稅了,政府還給補貼,有些務工農民不轉包出土地,又不好好經營土地,有限的土地資源不能充分利用。能不能改為種糧才補、不種糧不補、多種糧多補?我國人口眾多,既是農業生產大國,又是農產品消費大國。2007年以來豬肉、食油、糧食等農產品大幅度漲價,說明在抓農產品的優質、安全的同時,對產量和保障供給絲毫不能放鬆。

改革是有風險的,必須堅守幾條底線,控製改革風險。如耕地保護、糧食生產、生態環保和群眾權益保護等,隻要這些方麵不出大的問題,改革就能順利推進。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積極穩妥地推進這場變革。通過統籌城鄉發展的貫徹落實,把“三農”問題解決好。

(本文寫於2008年7月18日,作者係四川省科學技術顧問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