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從農村問題研究組到農村發展所(2 / 2)

第二,我們學習杜老還得付諸實踐,還要堅持推進農村的改革和發展。30年農村的改革和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新階段的問題依然不少,突出的問題恐怕還是一個糧食問題。30年前改革因糧食而起,農村有1/3的人吃不飽肚子,所以要改革。1981年我們到滁縣地區嘉山縣橋頭公社調查,問農民包產到戶好不好?農民說:包產到戶好啊,單幹比雙幹好啊。為什麼呢?因為實實在在地多打了糧食。改革30年,糧食產量從三億噸長到五億噸了,但眼下糧食問題又成為一個焦點問題。現在全球初級農產品包括糧食漲價,玉米、小麥價格比2006年年初翻了一番,稻穀價格漲了一倍還多,30多個國家因此引發騷亂。國際糧價高企的原因很多,國內外都有分析。世行最近有個報告說,糧食漲價75%要歸結為生物質能源轉化。2008年5月我去美國開會,到斯坦福食品研究所跟他們聊,2007年美國玉米產量的1/4搞乙醇轉化,說2008年要長到1/3.當石油40美金一桶時,玉米轉化乙醇就不要補貼了。現在原油都140多美元一桶了,不僅不需要美國政府補貼,政府還因此減少了對農民的補貼,對它來講很劃得來。全球糧價上漲當然也有其他原因,比如庫存減少、投機因素、交易以美元結算等。但主要原因是美國大搞生物質能源轉化。

在這個背景下,中國解決自己的糧食問題,恐怕更要立足國內、基本自給。從2003年起,連續四年糧食豐收,隻有80年代有過連續四年豐收。這是第二個連續四年豐收。2008年的夏糧和早稻取得好收成,分別增百分之三和百分之二點幾,秋糧長勢不錯,很有可能實現五年連續增產,打破過去兩增一減一平的循環。我在考慮2009年以及以後我國的糧食平衡問題,就是近幾年豐收,我們的糧食供需仍然有缺口。前幾天,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發改委牽頭編製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大體到2020年,我國糧食產量需求要達到5725億公斤,按95%的自給率,國內糧食產量至少要達到5400億公斤。以現在的生產能力5000億公斤計算,寬打窄用,到2020年,也就是說未來12年,中國的糧食生產能力還要新增500億公斤,才能保證我們的糧食平衡。這些年來,國內糧食生產的格局變化很大,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真正能調出糧的省隻有六個,有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南、安徽和江西。工業化、城鎮化真是不得了,對糧食生產的影響不可小視。第一是占地,說每年占用耕地280萬畝,實際上不止這個數;第二是生產要素外流,農業的比較效益愈發低下。化肥價格上漲,2008年上半年就長了百分之二十幾,遠遠超出糧價漲幅。盡管控製大化肥的出廠指導價,但這頭不許漲價,那頭煤炭、天然氣、石油都在漲,化肥廠生產愈多虧損愈多,企業沒有積極性呀。所以考慮化肥體製要進一步改革。化肥流通已經市場化了,將來化肥的生產環節也要推向市場調節,把給生產環節的優惠直接給農民。國家對農民的種糧補貼2008年已經達到1045億元了,前幾年稅費改革,農民減負1200億元,農民現在又從國家補貼得到1000多億元,裏外裏變化挺大,但還是跟不上化肥漲價。我們的糧價現在是世界糧價的穀底,糧食、化肥往外跑,國際市場價高呀。許多專家講糧價要與國際接軌,但怎麼接軌,也得考慮消費者,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半年是7.9%,下半年漲價壓力還很大。在這個背景下,怎麼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得有新思路、新辦法。總之,土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比較效益低下,科技進步還遠遠滿足不了生產的要求,所以未來12年再新增500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難度是很大的。我們正在按《綱要》的要求編製專項規劃,其中很重要的一條還是要靠改革,叫做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我想,30年的改革解放了生產力,今後的農業農村發展,還是要靠改革。希望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能秉承老一代的意誌和精神,學習杜老的風範,把我們農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不辜負杜老的期望。

(本文寫於2008年7月18日,作者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