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促進城鄉二元結構向一體化轉變的偉大事業(2 / 3)

——阻礙農業勞動力轉移的製度使“二元結構”固化,影響我國從不發達轉變成發達。他說,我國要從不發達轉變成發達,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實現現代化,就要有生產要素在工農業之間流動。開始時要素從農業向工業轉化,從農業抽一部分剩餘到工業,工業同時要吸納農村勞動力。但我國是把資金抽到工業,人力留在農業,生產要素的轉移是片麵的。這使農業既沒有積累又要增加消費,延長了農村自給自足的時間,出現了奇特的現象:工業占國民經濟的份額已增加到70%左右,但城市人口隻有兩億;農業份額低於30%,但農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80%左右。這是違背曆史規律、違背邏輯的。他接著說,我們不是人口太多,而是農民太多,這是個非常大的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匹配,就形成了所謂“二元結構”:現代化工業加傳統農業。工業的好處隻有少數人享受,大多數農民享受不到,造成社會上有兩種人,一是城市居民,一是農民,各方麵的待遇都不一樣。隔離城鄉的戶口製度把“二元結構”強化了,凝固了,把城市和鄉村變成一種對立關係。社會主義本來應不斷消除城鄉對立,但實際政策加深了這個對立,這是很不利的局麵。

——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改革經濟體製,修改國民經濟發展戰略,打開城鄉壁壘,讓勞動力流動。他說,過去的經濟發展戰略是從加速重工業的發展搞起,用錢很多,必須對農民統購統銷,以價代稅,保證城市的低工資,而且資金也是低價的,外彙也是低價的。為了維持這一套,強調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排斥市場,越不讓勞動力流動,越扭曲。這些都是深化改革的內容,同時要調整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工農業關係。不但要減少農業的負擔,同時要擴大工業吸收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打開城鄉壁壘。

——發展城市,發展中小企業,發育勞動市場,讓農民自己選擇。他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始向打開城鄉壁壘、擴大工業吸收農村勞動力這個方向邁進。原來的公社製度把勞動力凍結起來,實行包產到戶,解放了勞動力。農民可以自己安排生產要素,根據市場判斷運用各種資源,但我們城市這一套還沒有改變,不得不讓農民發展鄉鎮企業,用少量資金推動幾千萬農村勞動力在非農領域就業,這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但鄉鎮企業吸收有限,農民就流向城市。現在農村勞力已轉移了幾千萬,硬要把這些勞力趕回農田,產生的問題難以想象,回去也是危險的,我們要謹慎從事。前一段時間要發展鄉鎮企業,過一段時間又要打擊鄉鎮企業,前一段時間提倡勞力轉移,現在又要趕回去,反複幾次就帶來災難。如不把一部分農民從農業轉移出去,農業投入的邊際產出越來越低,這會增加土地的壓力,要素配置不是優化而是劣化。改變就業結構是控製人口的最好辦法。必須另找出路,那就是發展城市,促進城市就業。把自發流動變為有序的市場流動。必須發展可以吸收剩餘勞力的工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少消耗能源與資金。這種產業有很大的發展餘地。也要把農業本身變成能容納更多勞力的產業。

他強調,更重要的一條是要有勞務市場,有了勞務市場讓農民自己選擇。憑我們自己規劃總搞不對頭,大批江浙勞工往西邊去,粗工往東南走,靠我們想不出來。你說沒有機會,他能找到機會。另一些地方,人口很密,還是很需要勞力。東莞、佛山缺勞力,過去預料不到。城市裏的建築業、清潔工、粗工雜活沒人幹,靠誰去安排指揮?就靠勞動市場。農村勞動力大轉移是由國情產生的。因為過去轉移得太少,現在轉移量必然會多些。順著農村勞力轉移方向搞下去,采取適當辦法,建立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