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整理父親的回憶錄時,就想在完稿後能請了解主人翁情況的同誌撰寫序言。

李才旺同誌是我心儀已久的鄉友和兄長。他在省上身居要職,又是著名詩人、書畫家。他“詩言誌”之佳篇甚多,其中《公仆頌》:“心似白雲常自在,德如清露不染塵。為官避事平生恥,貴能人去政聲存”正是我追慕的境界。當我讀到《偶感》篇:“狂風和著悲哭起,暴雨猶隨苦淚流。無怨無恨無人生,李才旺同誌(右)縱談五集村曆史變遷有風有雨有春秋”時,這不就是我父親一生的生動寫照麼!2006年10月13日,我專程赴太原市拜訪李才旺兄。我們是第一次見麵,但一見如故,暢談家鄉曆史和巨變。當我說到為家父整理的回憶錄即將完成,想請才旺兄予以審閱指導,撰寫序言並題寫書名時,他慨然允諾。

2007年10月,我回家鄉為編寫《五集村誌》收集資料,又得到張海鬆、張金壘、張安勝以及張紹德等老戰士的不少情況。將革命老戰士的情況補充到父親的回憶錄中,我覺得是對革命前輩和先烈的最好紀念,也深得村幹部和鄉親們的讚賞。鄉親們確認了這本回憶錄的價值和意義,促使我決心將《風雨太行——張德善回憶錄》整理成一部精品。

回憶錄書稿較完整地記敘了父親的一生。由於老人家一輩子的心結和所述重點是太行山的如晦風雨,因此書稿定名為《風雨太行——張德善回憶錄》。父親寫回憶錄的想法曾在多處表達,整理者將其彙集一起,成為一篇完整的“自序”。書稿正文標題是根據內容提煉而成,文中所講的一些事件、人物等盡可能查找有關資料補充了必要的背景資料和注釋。

整理出版《風雨太行》是我們全家的心願。我每天在電腦上敲鍵盤,家務活和照看愛孫翼翔等,都由老伴承擔了;震宇、錦嵐不時詢問進度,震宇還提供了一些細節。家鄉張滿堂、鬆堂兄、王國兵弟、王衛玲妹,外甥張晉隴、晉峰、甥女晉芝、晉玲、侄兒峰亮、傑亮、侄女鳳香等全家合影(2005年)希望早日成書出版。整理中,李堂弟應約不辭辛勞查詢了50多個有關人物的姓名、事跡、生卒年份等疑問。書稿寄送家鄉兄長閱審,鬆堂哥認為內容豐富翔實,深受教益,而且故事性也強,並認真校對了書稿中的疏漏。

今年9月13日,我收到李才旺同誌撰寫的“‘人民功臣’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序言和題簽的《風雨太行》墨寶。他在來信中說:書稿讀後“感覺很好!你父親和你都下工夫了。”這既肯定了本書的價值,是對主人公的高度讚賞,也是對整理者的莫大鼓勵。

雷明德同誌曾采編過我父親事跡的節目。當我將書稿送請明德兄審閱時,他仔細審讀書稿後,撰寫了熱情洋溢的序文“讓‘德善精神’代代相傳”。該文已發表於2007年8月21日《寶雞新聞網》的文化教育欄目。

《風雨太行》整理期間,摯友郭興文、常智奇、楊青峰、錢俊昌、張世民等甚為關注。文物局係統同誌給予很大支持,全書脫稿後,劉宏斌同誌對文稿作了仔細的校閱,張雲亮同誌熱情協助打印送審稿,龍劍輝同誌協助修複老照片。書稿送陝西人民出版社後,吳秉輝副總編輯認為書稿內容豐富,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責任編輯曹秀君同誌悉心審校書稿,認為個人曆史最能折射時代的本質,撰寫回憶錄是很有意義的事。按照她的建議,我對書稿一些屬當地方言、俗語作了注釋,如“老皇”、“莊家”等。個別小地名如“老窪窩”、“七裏邊”等,現無法查證,隻得依從原稿了。美術編輯易玉秦同誌精心設計了版式、封麵。陝西彩雲印務有限公司精心印製成冊。茲在《風雨太行》出版發行之際,謹致誠摯的謝意!

書中如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朋友指正。

張潤棠

於2007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