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真品贗品(1 / 1)

落馬山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平日裏平靜的就像波瀾不驚的湖麵,即便是拋進去一塊石頭,也引不起幾個漣漪。可是有一天,小山村忽然熱鬧起來。

這天一大早,落馬山那條蜿蜒曲折的公路上就駛來了一輛汽車,據村頭見過世麵的二杆子說,這叫越野車,城裏的有錢人才開得起這種車。那輛越野車一直駛到落馬山村兩委大院才停下,從車上走下一隊人馬,在村兩委前邊的開闊地擺開了架勢,他們又是安裝攝像機,又是擺桌子,扯條幅,好奇的村裏人上前打聽,才知道他們是市裏電視台的,他們新開了一個欄目,叫專家鑒寶,此番前來,是和市博物館的專家合作,專門免費幫助村民鑒別寶貝的。

中央台有一個欄目,名字就叫“鑒寶”,村裏的不少村民都看過,他們看見一件不起眼的飯碗動輒就值幾十萬,一件畫著幾棵草的畫作能賣到上百萬,這心裏都燥熱的不行,看完之後,也將家中老一輩傳下來的老東西找出來,擦了又擦,看了又看,心說這說不定也是一件寶貝呢,但是苦於沒有門路鑒別。這一次“鑒寶”欄目組送上門來,就像給瞌睡的人送上一個枕頭,所以鑒寶欄目組來到了村裏的消息一傳開,欄目組門前就聚集了不少的持“寶”村民,還有幾乎所有的村民都前來看熱鬧。

主席台上坐著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人,據主持人介紹,他是市博物館的國家一級鑒寶專家,名叫文斌,攝像機一打開,他就開始接待每一位持寶人,但是落馬山這個村子實在是太窮了,曆史上就沒出過幾個富人,村裏人拿出的不是盛鹽的壇子,就是吃飯的碗,沒有一樣有價值的,文專家顯出很失望的樣子。

中午時分,一個年約七旬的老漢帶著一件用紅布包著的“寶貝”走上台來,放在鑒寶台上,之後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原來裏邊是一件製作精美的青花瓷瓶。

文專家眼睛先亮了一下,接著他用一種漫不經心的語氣問:“大爺,你這瓷器是哪裏來的?”老漢還沒說話,下麵的村民就有人說:“人家柳大爺的祖上解放前是村裏的大地主,那寶貝定時祖上傳下來的唄!”原來老漢叫柳樹頭,他爺爺曾在省城做生意,老了後就回到老家,買了幾十畝地,蓋起了十幾間大房子,做起了優哉遊哉的地主生活,當然,因為這事,柳樹頭一家在文革期間沒少挨紅衛兵批鬥。

文專家聽完柳樹頭老人的講述,就接過青花瓷瓶,仔細的看了一眼外表,又看了一眼內膽,然後小心的放下,說:這種器型的瓷瓶,是清康熙年間的宮廷禦用的,如果是真品,這一隻瓶子至少值50萬周圍的村民聽到這,發出了一聲聲驚歎,隻有柳樹頭,神色卻沒有什麼變化。文斌喝了一口水,繼續說:“可是,大家也知道,宮廷的禦用貨就那麼幾件,哪能隨便就能在民間出現呀,就像你的這一隻,就是民國時仿得!”柳樹頭問:“那我的這隻瓶子專家看能值幾個錢?”文專家伸出四個指頭,說:“四百元就很厚道了!”老柳頭哦了一聲,然後什麼也沒說就帶著瓶子回家了。

欄目組忙活了一天,下午就回去了,臨走前說這幾天就會播出這個節目,讓村民注意收看。專家鑒寶欄目還沒播出,過了兩天,有一個人就打聽著上了老柳頭的門,說自己是收荒的,問老人有沒有祖上留下的老東西賣,老柳頭就拿出了那天的青花瓶子,那人仔細看了看,說東西不錯,但是他瞅不準是真貨還是贗品,最後他說:“老人家,這樣吧,我也不管這是真品還是贗品,我給你一千塊錢,要是真品,我賺個仨瓜倆棗的,要是贗品,我自認倒黴,也不會來找您,您看咋樣?”老柳頭低頭不語,既不說賣,也不說不賣,隻是一個盡讓那個收荒的喝茶,那個收荒的實在是忍不住了,說:“要不,我再加五百元,這價格夠公道了!”老柳頭還是不開口,直到收荒的把價格漲到四千元,老柳頭終於開了口,答應了。

周圍的相鄰聽說了此事,都說老柳頭賺了,前頭人家專家說這是贗品,最多值四百元,現在賣了四千元,足足漲了十倍,賺大發了,老柳頭隻是一笑,卻不置可否。

過了幾天,欄目並沒有播出,卻有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原來那個所謂的欄目組還有鑒寶專家都是假的,他們以鑒寶為名,到處招搖撞騙,讓村民亮出寶貝,真的他們就說是假的,還隨口說一個很低的價格,然後讓另一個團夥成員扮成收荒的,去那些家中有真貨的人家,以很低的價格收購這些真品,還讓這些人家覺得賺了便宜。

因為村中老柳頭是唯一上當的人,眾鄉鄰都很同情他,幾十萬元的東西隻賣了區區四千元,虧大發了,老柳頭笑了笑:“他們以為賺了便宜?傻,我老柳頭走過南闖過北,什麼世麵沒見過,豈是那麼好騙的!”眾人一聽他這話音,都問是怎麼回事。老柳頭才細說端倪。

原來,老柳頭的那個青花瓷瓶是他改革開放初期去江西的景德鎮做生意時,認識的一個老窯工燒製的,他親眼看見了這隻瓷瓶從取土,煉泥,鍍匣,修模,洗料……燒爐等全套過程。那一年,這一隻花瓶他隻花了十塊錢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