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沈友三跤舍背跤訣 小銀槍茅廁失煙袋(1 / 3)

小銀槍何六正在氣頭上,耍起那兩柄銀槍上下翻飛,逼得燕子李三大汗淋漓,一直退到四套院的屋角。這時,何六右手那柄槍還未落下,隻覺右臂一陣酸疼,他不禁脫口而出:\"穿掌通力功,想必是'醉鬼'張三爺到了。\"張三在他身後嗬嗬笑道:\"正是。\"何六一轉身,雙槍朝張三咽喉戳來,叫道:\"今日讓你也嚐嚐我'小銀槍'何六爺的槍法。\"張三一招\"狸貓上樹\",跳到一邊,對李三道:\"還愣著幹什麼?快帶佳韻姑娘走!\"李三急忙來到屋內,見榮祿已被張三綁住,倒吊在屋梁上,嘴裏塞著破布,兩腿亂蹬。李三把包袱抖開,找出幾件衣服扔給佳韻,叫道:\"快,穿上衣服。\"佳韻穿好衣服,李三背起她,出門而去。

張三見李三背著佳韻逃去,放下心來,與'小銀槍'何六讓真鬥起來。何六見張三的下盤功夫極好,盤腰臥腿,左右旋轉,其快如電,於是專攻他的上盤。張三自知不能久留,使出\"翻掌鐵襠功\"中的\"蹲磚千斤墜\"、\"鐵腕鋼指\"等絕技,把何六逼得連連後退,然後鎖住何六雙槍,使他無法進身。然後一招\"落步栽花\",削去他的雙槍。張三笑道:\"相鬥莫如親嘴。\"話音未落,已在何六麵頰上印了一口。何六叫道:\"三爺,兄弟認輸了!\"張三放開他,何六跳到一邊,一招\"金蛇抖腰\",上了房梁,哈哈大笑道:\"張三,你瞧瞧你少了什麼?\"說完,轉眼不見,笑音繞梁。

張三低頭一瞧,腰內煙袋不見,想是何六所拿。於是一抖身也上了房,舉目四望,見有個黑影順著東邊一條胡同疾跑,他知是何六,大步追了過去。

那黑影朝東跑了幾條胡同,倏然不見,張三影影綽綽見他好像進了一座大雜院,那院門已塌了半邊,院牆頹廢,房上長著一尺高的蒿草。張三進了院,見有幾個小孩子正撩跤玩耍,還有的在放鞭炮。張三見左側還有一個門,走了進去,這是一個小院,隻有一戶人家,靠北有三間房,院內放著木馬、杠鈴、石墩等物。張三湊到窗前朝裏一看,見炕上坐著一個瘦瘦的人,大冬天赤裸著上身,露出青筋硬肋,沒有胡須,雙目如電,正是東善撲營跤師\"小影壁。\"他正盤著腿對一個十來歲的少年說話。那少年禿腦殼,胖胖的,戴一個鍍銀的項圈。

小影壁正對少年說道:\"古代跤術理論家凋露子所撰《角力記》論及摔跤一文說:'人生之氣猶大澤焉,平時沙彌焉,大風鼓之巨浪起,小風吹之細文生。若角力之氣,中等風作波浪搖也,非適非小,大近於怒,小存於嬉,競力既角技,非嬉非怒,此角力是兩徒搏也。'記住,友三,這是摔跤的含義與風格。\"被稱為友三的少年點點頭。

小影壁又說道:\"戰國之時,稍講比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誇示,而秦更名為角抵,到了漢代,臨回望之廣場,呈角抵之妙戲。三國鼎足後,曹孟德大力提介角抵,除用於練兵,還列入百戲之內。在晉代相搏、手搏、相撲並稱,流行於長江流域。至隋代,角抵於端門,天下奇技、異技畢集,終日演練。唐敬宗、唐莊宗、唐文宗等都喜愛摔跤,當時出現李存賢、蒙萬贏、李清洲等摔跤能手。唐代跤術已發展到以輕捷要尚的較高水平。乃至宋代,摔跤更為流行。嶽飛把它且於練兵。嶽武穆在雁門各關口長期抗擊金兵時遺傳下來有雁門跤風。宋代的女子也可參加摔跤比賽。明代萬曆年間出版《萬法寶全》,局中繪有古跤圖樣,摔跤已列於六禦之內,為軍隊中心訓練之藝。清朝各代皇帝均為大力提介摔跤,在領侍衛府設有相撲營,現在又改為善撲營,這是宮廷的摔跤隊。\"少年插嘴道:\"就是師父現在參加的善撲營。\"小影壁點點頭:\"善撲營一般設摔跤手三百多人,由八旗兵選拔而成,後來也有漢人參加,由都統、副都統管轄,下有翼長、剛爾達……\"少年道:\"您和南城的'小辮王'宛八爺不都是翼長嗎?\"小影壁又道:\"善撲營分左右兩翼,東營在這附近的交道口南大街大佛寺內,丁營在丁四北小護國寺內。宛八爺在丁營執教,我在東營執教。\"小影壁喝了一口茶,又說下去:\"跤手稱為布庫,京人又叫撲戶,分庫分頭、二、三、四等,第四等是候補三等布庫,滿語叫塔辛密。你師叔'小銀槍'何六最近就被授了頭等布庫。\"張三聽到這裏,長籲了一口氣,暗想:\"原來'小銀槍'何六跟這裏有瓜葛,何六一定藏在這兒了。\"